第三百一十一章 口不择言
温以恒谈及北征苏金国的战事,苏风澜也插进来发表见解,柱国公与苏庭安听得津津有味,苏九冬为四个大小男子汉剥虾壳,阿蓉则贴着苏九冬安静的坐着,细细清理虾壳残余。
酒足饭饱,话题自然而然来到今夜留宿何处的问题上。
苏风澜环顾众人后,最先发问:“既然九冬儿已经回京了,今夜老夫将安儿与阿蓉一起接回将军府去,一家人团军,想必柱国公也不会反对吧?”
果不其然,柱国公第一个站出来提了反对意见:“老夫反对!即便九冬儿回京了,也不影响安儿和阿蓉继续在国公府住吧?”
柱国公再望向苏庭安与阿蓉,自信道:“而且安儿与阿蓉在国公府住着也很好,对不对?”
苏庭安与阿蓉被温以恒送到国公府里住的这三个多月近四个月,柱国公早已和两个孙辈处得亲密,又疼爱非常,对两个小孩子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碎了。
即便阿蓉并非苏九冬与温以恒的亲生女儿,在国公府里也得到了了与苏庭安一样的同等优待。
阿蓉除了平日能与苏庭安在书房里受柱国公的亲自教导外,柱国公还特意吩咐崔氏给阿蓉安排女红的学习课程。
崔氏本来就对阿蓉这个来历不明的孩子不喜,两位小姐也不愿见到这个来自山野的乡下孩子,但至少如今有柱国公在,她们还是会有所收敛。
阿蓉始终忘不掉,原来她与柳芸娘寄宿在国公府时,崔氏与两位小姐是如何动辄欺负弱小的她与柳芸娘的。
但是如今柱国公对苏庭安与阿蓉是一样的看重,再碍于柱国公的吩咐,崔氏也只能尽本分的为阿蓉安排了女红的师傅教导。
虽然崔氏并不会检查阿蓉每日的绣工课业如何,但阿蓉还是尽心努力的跟着女红师傅学习针法,以期不辜负柱国公对她的厚爱。
甚至在得到柱国公的夸奖与鼓励后,阿蓉还主动绣了那一方九朵寒梅的巾帕,祈祷苏九冬与温以恒会早日回京团聚。
苏风澜并非不知悉柱国公对两个孩子的不舍之情,但还是坚持道:“哦?那柱国公的意思是,九冬儿尽管回将军府去,留安儿与阿蓉继续在国公府住着?”
“九冬儿好不容易从漠北边境回来,你身为长辈竟不体谅晚辈的苦楚,竟然忍心让她们母子分离?”苏风澜情绪激动得站起了身。
柱国公也跟着站起来,反驳得有理有据:“子初也是安儿他爹,你口口声声说不赞同母子分离,难道就忍心看子初与安儿父子分离?做人做事可不能双重标准吧?!”
“咳咳!你!”苏风澜被柱国公的反驳呛到,当即口不择言:“我家九冬儿还没与温子初成亲,还算不得一家人,在某种意义上温子初还不能算是孩子他爹!”
柱国公开始激动起来:“你少在那狡辩某种意义,现在老夫与你说的是事实,事实就是他们二人已经有了夫妻之实并生下了安儿,子初就是安儿的生父,老夫亦不赞同父子分离!”
崔氏在一旁越听越烦,甚至露出了不耐的神色,当即打断道:
“国公爷!子初如今还未与人成婚,您别嚷嚷得那么大声,若是将军府小姐未婚生子的消息传了出去,外人会怎么想我们两家?只怕会说某人不检点、我们不肯负责!”
崔氏的话意有所指,还生怕苏九冬没能领会意思一样,故意拿眼去示意苏九冬。
苏九冬听出了崔氏话里的讽刺,只轻蔑的瞥了崔氏一眼,外加嘴角挑起不屑的冷笑,并不对崔氏的话有所回应,让她拳头打在棉花上。
苏九冬不愿计较,但温以恒却并不喜欢看到自己的妻子遭人讽刺,于是站出来替苏九冬说话:
“九冬儿未婚生子本就是我造成的,我也不会回避。等时机成熟,我会给九冬儿和安儿应有的名分,不再让那些闲杂人等当着就九冬儿的面乱嚼舌根。”
“况且某些闲杂人等当初也是在未成婚时肚子里就怀了孩子,才嫁入国公府的,若要论未婚怀孕生子,我的九冬儿还是比不过在坐的某人。”
温以恒说完,也有样学样的望向他口中所谓的“闲杂人等”崔氏。
“温以恒!你在胡说什么!”温思博此时才情绪激动起来,怒发冲冠的瞪着温以恒:“我阿娘才不是那种人!”
温以恒轻描淡写的回应道:“思博,你为何如此着急?为兄提的又不是你母亲,你完全不必如此激动。”
“你不是说的我阿娘,那为何刚才又望向他……”温思博越说越小声,最后颓然坐会椅子上,不敢再出声。
如果刚才不是温思博上赶着站出来挑明,苏九冬还真的不知道温以恒说的人是指崔氏。
苏九冬不解的望向温以恒,目光中满是疑惑。记得她之前所了解到的情况,崔氏是在嫁入国公府两年后才生的温思博,又怎么可能会在未与柱国公成婚前未婚怀孕?
温以恒其实是说出了国公府的又一桩秘辛,当年崔氏是以肚中怀了柱国公的孩子为由,才得以嫁入国公府,但是过后不久就发生了小产时间。
妇人小产,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然而崔氏在小产后不见情绪低落,反而更加生龙活虎,所以也有不少人猜测所谓的怀孕是假的,不过是崔氏为了对柱国公进行逼婚的手段。
后来柱国公下令严禁谈论此事,温以恒也不曾将此事告知苏九冬,所以苏九冬才会在第一次听到后产生疑惑。
崔氏被温以恒一番话臊得满面通红,柱国公也赶紧对温以恒使眼色,温以恒这才放过崔氏。
苏风澜在无意中知道了国公府的秘辛后也收敛了声势,但还是坚持要在今夜将苏庭安与阿蓉接回国公府,与苏九冬一起团聚。
柱国公又被苏风澜刺激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