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章 倾城之力
苏九冬听完了温以恒的所谓三个“以”字策略,不由得莞尔一笑:“我当你是要模仿之前为衢州水患那般找富户筹款赈灾、然后再开一间医坊,没想到这次又有了新的法子。”
温以恒淡然道:“一棵树不会被连续雷击两次。直接套用在衢州的情况筹款赈灾开医坊,对此次的旱情效用不大,还是得因地制宜,所以治灾解方必须得跟着变通。”
“而且此次旱情正当时,与之前是在水灾后再行筹款不同,必读得尽早解决旱情赈灾问题,不能过多耽搁,所以此次要撬开那些官员与富户的钱袋子,我也只打算在五日之内完成。”
“仅仅五日?你确定能在这么短的时间让他们吐出银子来?”苏九冬带有玩笑意味的半信半疑道。
“是的!我温以恒说五日,那就是实打实的五日,多一日少一日都不算。”温以恒干脆张开手掌五指冲天面向苏九冬。
苏九冬看着温以恒以手比划的巴掌“五”字,双目里泄露的情绪也满是对此计划的志在必,不由得附和的点头,全凭温以恒的计划而动。
隔日,温以恒在西受降城的城东高台上接受官员的朝拜,那是为了感激此前他领兵北征、震慑苏金国、救回了原先一批被苏金国俘虏作为人质的大胤朝西受降城百姓。
此间功绩实在宏伟,所以除了有官员到场外,还有西受降城的民众自发前来向温以恒庆贺。
正午时分,都护使石一清按照礼制,带领一众官员向温以恒举行朝拜之礼。
温以恒望着眼前在台下跪拜的百姓里有不少衣衫褴褛、深受此次旱情之苦的模样,再看看高台上左右两边穿戴整齐、面有温饱血色、丝毫不受旱情影响的一众官员,只觉得内心沉重。
苏九冬瞧出温以恒渐渐显露的不悦之色,不由得冲他努了努嘴,温以恒立刻心领神会的收起自己的情绪,开口请众人起身。
“温相此次不仅收服苏金国、带回了我西受降城的俘虏民众,更使得边境免受敌军骚乱,功利皆在当代,实在是明智之举!”石一清带领官员们齐声夸了一句才敢堪堪起身。
温以恒不动声色的回应道:“此次北征苏金,也全赖有西受降城在后方持续的支撑。若是失去了你们的援助,我们便是孤立无援之势,想一举攻占苏金国恐怕也是天方夜谭罢。”
“所以此次城中旱情陡发,便更加离不开你我的出力援助了。”
温以恒抬手招来石一清,命他当众宣读了一份“请捐书”。
温以恒命令由石一清起草的这份请捐书,内容无非是先将西受降城发生旱情,庄稼枯死,米价腾贵,许多百姓流离失所的情况简略叙述,最重头的是后面号召官员与城中富户请捐。
温以恒将目光投向高台上的官员:“此次仅靠官府中的存银与存粮赈灾救济,无异于杯水车薪。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若你我官者皆响应捐款参与其中,则也是一番救人的功绩了。”
有那头铁又愚蠢的官员偏要开口顶温以恒一句:“城中有旱灾,温相您说仅靠官府中的存银与存粮是杯水车薪,则下官们亦是两袖清风,捐出的数额只怕也是杯水车薪。”
有其他官员附和道:“对呀对呀,咱们这些远在边疆为官的,俸禄也不高,平日里过的也是堪堪温饱的水平。旱情发生后更是过着勒紧裤腰带的日子,实在捐不出多少银两了。”
关内道长史胡不识走出官员的队列,向温以恒作揖行礼,当着众人面高声道:“当前应是寄希望于京城方面,只待朝堂拨款赈灾,便可缓解眼前旱情的燃眉之急。”
相对温以恒号召官员捐款的建议无人响应不同,胡不识提出的等待朝廷拨款的建议,立刻得到除了石一清以外其他大多数官员的认同。
温以恒对今日自己亲自出面号召官员们及富户捐款、结果却无多少人响应的情况并不意外,甚至压抑住内心不满的情绪,维持着表面的稳若泰山。
面对胡不识的所谓等待朝廷拨款的提议,石一清立刻表达了自己的不满:“胡不识,你身为下州长史,也不是不知道本官早已向朝廷发函请求援助一事。”
石一清这是在提示并暗示、胡不识也知晓旱情被太子云慕林压下不让上报一事,随后对胡不识质问道。
“旱情紧急不等人,如果真要等朝廷的拨款赈灾,恐怕也是小半月后的事了。我们为官者只想等朝廷的赈灾而不积极救援、不作为,岂不是会让百信心寒、让圣上失望?”
胡不识一摊手,使了个无赖招数:“石大人,并不是下官们不肯作为,而是许多官员都与下官的情况相似,家中确实银钱不多,即便想慷慨解囊也有心无力呀…”
胡不识耍完无赖,随即向石一清抛出了硬骨头:“石大人所想请捐,不妨将请捐大头定在那些富户身上。他们富甲一方,所持银钱可比我们为官者多多了。”
胡不识料定石一清不敢拿那些城中富户、尤其是最为富庶的戎狄富户如何,所以便有恃无恐向石一清进献了这一“诚恳”的建议。
温以恒坐在高台上听得左右两边官员的互相推诿、你来我往,明明越听越气,却还不能当着百姓们的面发作,免得让百姓知晓官员之间的派系斗争。
所以即便温以恒心中积攒了再多的恼怒,也只能不露声色地出向众人告示道:
“如今朝廷赈灾尚不能准时抵达城内,为解城中百姓旱灾之艰、饥馑之苦,本相决定于三日后在此高台设坛祈雨,请求上天能显现天威,降雨保佑。”
“三日之后,城中官员上自都护使,下到县官,都必须照例斋戒三日。三日之内不许沾荤腥,不许沾酒水,以此向上天表达我等诚心敬天之意。”
温以恒利用古人迷信上天的心理要求开坛祁雨,确实迎合了高台之下平头百姓们的赞同,但被逼着来参与此次集会的许多富户们却无动于衷。
许多城中富户都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