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120

娘缓缓舒了口气,她感觉自己已经卷入纷争了。

  以后想退,只怕不能了。

  可她为什么要退,这些是她应得的!

  渔娘的目光渐渐坚定起来。

  第114章 京城骂战

  渔娘头一回来太和殿,路上忍不住不经意地左瞟右瞟,暗中打量这座皇城最威严的所在。

  走到太和殿台阶下,她一抬头,和大殿门口的侍卫、太监等对上眼。

  渔娘缓缓低下头,看着脚下的台阶,装作自己刚才并没有乱瞧。

  大晋朝,不对,几百年来头一个被授予官职的娘子啊,如今都能走到太和殿来了,任谁不想多看两眼?

  渔娘走的正门,一脚跨进太和殿的大门,门边的一个小太监偷偷吸气,渔娘微微侧头,笑看小太监一眼。

  她知道贺文嘉他们平日里进太和殿走的都是侧门,一是他们从翰林院过来走偏门方便,二是为了表示对皇帝的尊重。

  渔娘觉得不然,高公公既然带她从正门台阶上来,断没有叫她绕半圈走偏门的道理。

  她这么聪明的人,难道还会会错意?

  她肯定是没错的!

  渔娘大大方方一脚跨进门,从阳光下走进屋里,身上的绿袍官服似乎还带着天上的光。

  太和殿里常年坐在殿内犄角旮旯写起居注的史官们浑身一激灵,忙记下一行字:

  元吉二十年,八月二十一,帝与内阁诸臣议定,命梅羡渔为国子监五经博士,教授算学,梅羡渔着官服进太和殿谢恩,正门入。

  旁边两位史官都偏过头去看,他们今日也算见证了大晋朝第一位女官的诞生了。

  他们都知道,这位梅博士这一生,从今日起,以后只怕要流言缠身了。

  若是梅博士逝去之前他们还在,他们一定会为这位传奇的女子立传。

  想到梅博士年纪尚轻,两位年纪稍大的史官都看向中间年纪最小的那个,希望他能活到那个时候吧。

  史官们挤眉弄眼的工夫,那边梅博士已经行完礼,皇上赐座了,他们都竖起耳朵听皇上跟梅博士说了什么。

  “朕听胡商说,西域也不全是荒漠戈壁,往西的路上有金银铜铁等矿产,最西边的土地气候湿润,牛羊成群,养育了许多人口国家?”

  “臣,略有耳闻。”

  皇帝居高临下瞥她一眼:“朕听说你在收集西域的图纸?”

  “爱好罢了。”

  渔娘也知道,她那儿被盯得紧,她又无心隐瞒,皇帝知道这些不足为奇。

  皇帝坐下道:“侯慎侯原绘制的舆图朕瞧过了,虽比不得你,到底也够用了。有他们做例子,朕希望你去了国子监后,再选几个有天分的学子悉心教导,收不收弟子,都随你。这事儿做得好,你也算开宗立派,名留青史了。”

  “臣一定尽心竭力!”渔娘微微低头。

  “朕知你数术的天赋比肩贺文嘉,你既然当了算术先生,学问上也不得放松,朕现在算是知道了,要想治国,天下之事,哪行哪业都离不得算学。”

  渔娘眨了眨眼,姚大人等内阁官员同意她进国子监,这也是其中原因之一吧,这些大人还真的心怀天下。

  皇帝轻哼一声:“贺文嘉不得闲,你们夫妻一体,你去国子监好好教书,别学外头那些敝帚自珍的老头子。”

  渔娘眼观鼻鼻观心,就是不吭声。

  皇上这是说范先生那一众好友呢。

  正月里《数术全书》被一众数术大儒核验通过后,据说皇上礼贤下士,想请这几位大儒在太学和国子监教书,他们都给拒了,而且当日下午就离京跑了,一点不给皇上面子。

  渔娘不敢吭声,是因为带头跑的是范先生,如今都快八月底了,范先生回九江府之后连信都没写几封,只说叫他们夫妻自力更生。

  连嘲带讽说了几句,皇帝也觉得挺没有意思,他摆摆手打发她走,他道:“回去吧,你这样子也挺不容易,皇后那儿就不必去了。”

  “臣告辞。”

  赏官职是赏官职,赏赐钱物也不能落下。这次皇帝赏了她京郊一个农庄,并几样御用的好物件。

  回去的路上,渔娘只看了眼地契就丢开了,她端正坐在马车里,想着皇上最后说皇后时候的语气和脸色。

  冷脸,皱眉,不太尊重。

  皇上和皇后真生嫌隙了?

  “噼里啪啦……”

  突然一阵鞭炮声响起来,渔娘掀开帘子,只见大哥大嫂欢喜地站在门口,大管家领着两家下人放鞭炮。

  “恭迎主子归家!”

  下人们欢天喜地喊了一场,贺文茂又拱手贺喜:“恭喜弟妹荣升国子监五经博士。”

  孟氏牵着安安站在一旁笑,安安一身红衣裳,头上绑的两个小啾啾上也扎了两根串着金珠的发带,喜庆又可爱。

  渔娘扶着丫头的手下车,笑道:“大哥大嫂同喜。”

  “同喜同喜。”

  安安小跑过来好奇地扯渔娘的袍服,大声嚷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