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5章 几十万辅兵的归宿,几十万个稳固的家庭
十一月初七,天微寒有小雪。
京师里的杨一笑在准备课本,并且专门招回了在外参与建镇的孩子们。
与此同时,贫寒士子方文山一路北上,虽跋涉艰难,但意志坚决。
当日傍晚,行至县城,但却绕城门而不入,顺着管道继续向北,当地县令亲自出城相送,于微微风雪之中端上一碗酒。
县令谓之曰:“方士子,喝了这碗家乡酒吧,饮下之后,暖暖身子,本官代替沿海县一万两千父老乡亲,预祝你成功到达咱们大唐的京师燕京,与诸多士子相聚,得陛下倾囊相授,祝愿你一路顺风,莫忘贫寒读书之志向,我大唐陛下,不亏待有才学之人……”
初冬寒风夹杂雪花,方文山接过酒碗一饮而尽,随即双膝跪地,拜别生他养他的故土,意气风发之际,不禁又想起大唐皇帝杨一笑早年的一首劝学诗。
于是,在县令等人的遥遥相送目光中,这位贫寒士子略显单薄的身躯再次上路,风雪之中传来他放声朗诵的豪迈声音……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天高海阔,怒浪难阻鱼鸟巡游。”
“我朝洪武大帝曾言,学子当不畏贫寒困苦,锐意进取,继往开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风声呼呼,压不住青年士子的高声吟诵……
当地县令忍不住有感而发,竟在风雪之中挥毫泼墨,于是,一幅‘贫寒士子北上燕京图”很快跃然纸上。
并且县令趁着心潮澎湃的劲头,跪地向北方行礼之后开始在画上题字,用的赫然便是杨一笑的劝学诗,瞬间将这一幕相送的场景拔高。
……
十一月十二日,大雪积满原野,贫寒士子方文山艰难跋涉,沿途遇上了另一个北上的举子,于是结伴而行,相互砥砺鼓劲。
这五天时间,他行走两百余里,纯粹靠着双脚在硬撑,离家时妻子缝制的新鞋子已经破了洞。
另一个士子的状况也不好,脚指头已经有微微冻伤的迹象,但是意志却丝毫没有衰退,每天仍在坚持着向北方跋涉。
去北方,去燕京,那里是大唐的国都,那里有陛下在等候,天下寒门穷苦士子,几辈子只有这次机会,能成为天子门生,可以授陛下教导三个月。
他们两人携手前行,相互搀扶共渡难关,至傍晚天色微微变黑时,行到了一处小小的军马驿站。
他们站在风雪之中眺望,看到那驿站正在冒着炊烟,门前旗杆上飘着一面旗子,上面赫然写着‘恩科举子可投宿’的字样。
方文山和同行者顿时心里惊喜,连忙顶风冒雪的朝那边奔走过去,然而还没等他俩到达,那边已经有人迎了过来。
对面迎过来的一共五人,皆都穿着大唐驿卒的服饰,从那深一脚浅一脚的行走姿势看,似乎这些驿卒的身体都有些残疾。
双方尚且隔着老远时,那边的驿卒已经放声大笑,声音洪亮道:“是不是前往京师的举子?快去驿站里面暖和暖和。哈哈哈哈,咱们老早就从箭塔上眺望到了,你们两位士子走的歪歪斜斜,显然时到了难以支撑的关口,所以,忍不住就迎了过来……”
说话之间,五个驿卒已经深一脚浅一脚的在雪地里跋涉到跟前。
方文山心细,目光落在领头驿卒的腿上,小声小气的问道:“这位大叔,莫非您曾是大唐老卒?”
顿时那驿卒胸口一挺,满脸皆是荣耀之色,大声道:“你这娃子猜的没错,咱老黄确实是个老卒,只不过呀,咱当初并不是正规军卒,而是辅兵,你们读书人应该知道辅兵吧?”
方文山连忙点点头,然而心中却难掩好奇,忍不住再次问道:“自古以来,辅兵乃平民,战时被征召,战后归家园,但是大叔您几位却担任了驿卒,莫非是曾经建立过功勋不成?”
驿卒顿时笑起来,纷纷摇头道:“哪能啊?我们可没机会捞到仗打,所以没有功勋,仅仅是正常退役。哦对了,你们可能不知道啥叫退役,这是咱们陛下专门制定的词儿,是和卸甲归田差不多的意思……”
“陛下说过,辅兵也是参与战争的一员,所以不能像以前那些朝代一样苛待,而是应该让辅兵也享受正规兵卒的待遇。”
“虽然我们没有战功,但我们有后勤保障之功,所以当我们到了退役的年纪时,陛下让朝廷给我们安置了后半生的归宿。”
老卒一边说着,一边哈哈大笑,显然十分满足,脸上全是幸福。
方文山听到这里不由咋舌,另一个举人同样有些发懵,两人都是十几万读书人之中考出来的精英,几乎瞬间就在心里联想到这件事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岂能不感觉震撼,因为这件事绝对是千古未有。
足足愣了好半会儿,方文山才下意识开口,喃喃道:“我大唐有十几万兵马,意味着动用辅兵至少三四十万,如此庞大的人数,战后全要安置,这这这,这么做能让朝廷撑住吗?国库岂不是连年空虚,每年要发放几十万人的俸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另一个士子脸色凝重,同样道:“此事虽然千古未有之仁政,但却也是千古未有之负重。”
驿卒们却笑起来,嘻嘻哈哈的不断打趣。
那个首领老卒笑呵呵的道:“哎呀呀,这就是陛下说的光读书不出门不行,看看,兄弟们看看,这俩个娃子虽然学问很高,高到能够在十多万学子之中考中举人,可是呀,他们的学问都是书本上的……”
老卒一边说着,一边上前拍了拍方文山的肩膀,语气温和道:“书生娃,你听好了,既然你喊我一声大叔,那么大叔就要教给你一点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