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心思不正
不知不觉间,暮秋已到,御花园内的银杏将碎金洒满了石径。
偶尔有秋风扫过林梢,簌簌的抖落了几片枯黄,细碎的光斑在落叶间跳跃,朱祁镇结束了早朝,在坤宁宫用过早膳后,陪着皇后在御花园内散心。
“皇爷,刚才仁寿宫那边传话来了,说今儿太皇太后她老人家要在武英殿宴请几个学士,问您去不去呢。”侯宝出现在皇帝身后,低头说道。
朱祁镇停下脚步,心道老太太这是对那几个学士开炮了,看来今天这宴会有意思了。
想了想,朱祁镇开口道:“从乾清宫选几个人去武英殿帮忙。”
侯宝何其聪明,立刻明白了皇帝的意思,应声后安排去了。
知道丈夫有事,体贴的夏子心笑道:“皇上,您有事去忙吧。”
“快要生产了,你要小心,别动了胎气。”朱祁镇摸了摸妻子的肚子,笑道。
夏子心笑着点了点头,目送丈夫走出了御花园。
武英殿。
秋日的阳光染红了武英殿的琉璃瓦,老太太看着案上鎏金错银的八宝攒盒,缓缓将盒子打开,指尖轻轻摩挲着丈夫登基时御赐给她的翡翠串珠。
檀香在鎏金狻猊炉中袅袅升腾,却驱不散她眉间凝结的阴云。
"太皇太后万安。"三位紫袍玉带的老臣鱼贯而入,为首的陈山须发皆白,躬身时腰间玉带叩在大殿的金砖上发出清脆的声响。
杨荣跟在后头,浑浊的眼珠在烛火下泛着精光,最年轻的马愉不过四十七岁,嘴角还噙着未褪尽的笑意。
"诸位都是三朝元老,今日不必拘礼。"她目光扫过众人腰间悬挂的牙牌,那些刻着"文渊阁武英殿"的金漆字迹微微发亮。
“唉,好久没来前朝了,也有段日子没见你们了,我老太太这心里啊,还挺想你们的。”老太太笑道。
“听闻太皇太后前些日子凤体有恙,臣等心急如焚,本想着亲自前去探望,可皇上说您需静养,不知……不知太皇太后……咳咳”陈山已经快75岁了,有些气力不足,说几句话就要停一停,缓上一缓。
老太太生怕这位从永乐朝就为官的老臣一口气上不来,于是摆摆手示意他坐下,然后笑道:“本宫已然大好了,坐下,坐下说。”
酒过三巡,马愉看了看陈山和杨荣,二人微微点头后,他离席跪拜:"臣斗胆,听闻中宫有喜,实乃社稷之福。臣等蒙先帝厚恩,教授今上经史,如今..."
老太太不动声色的放下玉筷,看着马愉,脸色如常道:"马阁老是想说,要接着当未来太子的师傅?"
老太太打断了他的话,白玉杯中的梨花白泛起细碎涟漪。
马愉突然直起身子:"太皇太后明鉴!臣等侍奉三朝,最知皇家教养之重。昔年教导先帝时..."他说到此处猛地收声,殿角的铜漏恰好滴下一颗水珠,在寂静中发出清脆的声响。
“先帝曾言:社稷之本在储嗣,圣贤之道资教化。皇子日诵《诗》《书》而夜习《帝范》,当择鸿儒以授经史,选勋旧以传韬略,使德彰于黼扆,业光于鼎彝。臣等听闻宫中有喜,尤其是皇后所出乃我大明日后之储君,臣等别无他求,唯求我大明江山永固,储君德才兼备……”
"啪!",老太太将玉杯重重顿在了案上,琥珀色的酒液溅湿了织金桌围。
“"你们教先帝什么?教他十四岁还背不全《帝范》?教他纵容太监擅权?教他不理朝政,玩物丧志吗?"她的声音陡然尖利,护甲划过紫檀案几,留下了三道白痕。
马愉突然抬头:"娘娘慎言!老臣等为大明江山呕心沥血,便是先帝在世时也..."
“住口!”老太太拍案而起,指着马愉怒道:“尔是想自恃劳苦功高,和本宫、和皇帝叫板不成?”
“太皇太后息怒,臣等绝无此意!”陈山和杨荣赶紧起身,躬身行礼。
“马愉,你是先帝倚重的臣子,又是当今皇上的老师,皇上登基后,又简拔你为内阁大臣,吏部尚书,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谓是位高权重,”
老太太说着,顿了顿,又冷笑道:“你可知如今皇帝为什么厌了你?”
马愉一愣,没想到太皇太后居然能说出这样的话,他脖子一梗,毫无惧色道:“太皇太后,《皇明祖训》,后宫不得干政,难道您要……”
“够了!”老太太怒道,阴沉着脸,直接打断了对方,看着他们的目光,竟然满是厌恶。
“你们口口声声说是为了大明江山,为了社稷传承,其实你们心里比谁都清楚,皇帝的儿子是嫡长子,是未来的东宫太子。”
“在本宫看来,你们所谓的江山社稷,远没有你们自己的功利重要!”老太太的声音震得武英殿阵阵回响,台下的三人被说中了心思,纷纷低下头,不敢直视老太太逼人的目光。
“如今皇帝的儿子还未出生,你们就惦记上了,真是好深的谋算,真是我大明朝的好臣子啊!”老太太冷笑连连,又道:“哼,你们别以为我老太太这几年深居后宫,不问政事,就成了聋子瞎子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杨荣,本宫问你,先帝的《起居注》编纂好了吗?”
还不待杨荣回答,老太太又道:“陈山,皇帝让你重新修订《永乐大典》,完成了没有?”
&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