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50

已经及冠了罢?

  女官怔怔出了会儿神,待至深夜,方回到皇帝赐下的小院安歇。

  *

  翌日清晨,苏吟缓缓睁开眼,见宁知澈仍在梦中,便躺在宁知澈怀里静静瞧着他。

  这一日是休沐,所以王忠并未进来提醒皇帝起身上朝,见主子难得歇了四个多时辰喜得不得了,带着一众宫人静悄悄候在外头,半点声响都不敢出,生怕吵扰主子安歇。

  苏吟保持一个姿势太久,身子有些发酸,因而稍稍动了一下。

  宁知澈的睫毛立时颤了颤,还未等眼睛完全睁开便攥住她的手腕,开口时嗓音是刚醒来的磁哑:“别走。”

  苏吟一默,等他清醒过来,温声开口:“你昨夜歇得可好?现下身子可有好受些?”

  “嗯。”宁知澈已连续多日只能歇两个时辰,昨夜难得歇了个好觉,此刻一醒来看见苏吟躺在怀中,一颗心瞬间软得不成样子,低头一下下啄着她的脸,亲完脸又隔着寝衣亲她的肚子,“皇儿可有闹你?”

  宁知澈此刻的模样实在乖巧黏人,苏吟不由看得怔了怔神,半晌才道:“没有,今日孩子乖一些。”

  宁知澈凝望她许久,忽柔声开口:“还有三月就要分娩了,你怕吗?”

  苏吟沉默一瞬,实诚地点了点头,尔后又道:“不过怕也无用,妇人生子都是如此。阿兄宫里有整个太医院可助我平安生产,我比起旁的妇人已算幸运了。”

  只是该受的疼仍是免不了。

  暂且不提届时分娩的剧痛,就是如今怀胎也颇为难熬,近来她的身子愈发重,头晕和浑身酸痛都是常有的事,有时走着走着便双腿一软,差点晕过去。

  宁知澈垂眸看她片刻,神色如常地扶着她起身洗漱,待用过早膳便唤来王忠,低声道:“去寻沈老宗主,就说朕四年前同他提过的蛊虫今日可交给朕了。”

  王忠闻言一愣,瞬间明白了过来。

  他曾伺候过太上皇,听闻当年太后在裴府生育第二子时难产,太上皇便曾用过一种蛊,将太后分娩的痛楚移至自己身上。

  太后费了一日一夜才将那裴璟将军的骨肉生下,太上皇便在宫里疼了一日一夜。

  忆及那两位贵主当年的恩恩怨怨,王忠不由一阵唏嘘,依命退了下去,过了小半个时辰便将一个玉葫芦瓶带了回来。

  苏吟要喝的安胎药已然熬好,宁知澈将细如药粉的子蛊下入药中喂给苏吟服下,母蛊则种在他自己身上。

  两刻钟过后,苏吟忽然蹙了蹙眉。

  宁知澈立时问道:“怎么了?”

  “无事。”苏吟语气迟疑,“只是……我方才小腿还疼得厉害,如今却突然好受了不少。”

  宁知澈淡淡一笑,俯身亲了亲她的额头:“那就好。”

  第43章 分娩

  三个月很快过去。

  七月里御花园荷香最馥郁的那日, 苏吟终于发动了。

  因是头一胎,苏吟又曾见过手帕交谢落窈生女时的惨状,彼时一盆盆的血水端出来, 屋里传来撕心裂肺的惨叫声, 后来谢落窈连叫的力气都没了, 疼晕过去又被稳婆弄醒,费了一日一夜才将孩子生下,场面实在吓人,纵是她已做了数月的准备,对孩儿出世满怀期待,可到了这一刻仍是不免有些害怕, 怕到忍不住拽住宁知澈的宽袖, 却不敢用力。

  产房不吉利,连寻常大户人家的公子都不会进去, 更何况宁知澈还是天子, 国运系于他一人之身。

  蛊虫将苏吟九分的疼痛转移到了宁知澈身上, 他深知纵是男人也难以承受妇人分娩时遭受的剧痛,不愿在苏吟面前失态, 又怕她觉察出不对,本想去侧殿坐一坐, 但此刻回身望着苏吟那双盈盈泪眼,步子无论如何也迈不出去。

  她很怕。

  宁知澈心里揪疼, 坐在床边的圈椅上,轻轻握住她的手。

  他什么话都没说,但眼里的温柔满到快要溢出来, 且不知为何今日分娩远远没有预想中的痛,帘外又有太医院的一众国手守着, 苏吟渐渐定下心神,依照接生嬷嬷的话使劲。

  此番选的接生嬷嬷个个都有二十来年的经验,不知曾助多少妃嫔和宗妇平安诞下子女,什么样的产子情状都见过,但见这位被皇帝藏在宫里的美人分明不像是个好生养的,此刻脸蛋却面色红润,只因长时间使劲儿而出了些香汗,半点不似寻常妇人生子时那样痛到面容扭曲、惨叫连连,反倒是守在床边的皇帝额上冒着冷汗,床上躺着的夫人每用一次力,皇帝的脸色便苍白两分,仿佛疼的不是那位夫人而是皇帝似的,不禁纷纷暗暗称奇。

  不过就算妇人产子就算再顺利也是往鬼门关上走了一遭,苏吟到底还是费了两个时辰才将孩子生下来。

  为首的赵嬷嬷在啼哭声中抱着孩子向两位主子道喜:“恭喜陛下!恭喜夫人!是位玉雪可爱的小公主!”

  正欢喜着,却见怀里这个粉雕玉琢的小小人儿嚎了两声便突然停了下来,动了动眼皮,艰难睁开眼,盯着她看了两息,而后小小的眉头慢慢皱起来,转动乌圆的眼珠看向四周,似是在找什么。

  赵嬷嬷不由愣了愣,但孩子得尽快洗沐,想着婴儿刚出世就睁眼也不是稀罕事,便立时醒过神来,与另几位接生嬷嬷一同为公主洁身剪脐,再用早已备好的锦帛将公主一裹,这才笑着将孩子抱给两位主子瞧。

  苏吟刚与宁知澈拭净彼此额颈上的汗,见赵嬷嬷将孩子抱来,目光落在襁褓中婴儿娇嫩可爱的小脸上,想起慈恩寺那位老住持的谶言,心里霎时百感交集。

  竟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