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7章 刘小莉抵港


  但几位香港老板更加无所谓,公正竞争就公平竞争呗。这有什么可惧的?

  好莱坞和日本电影在香港上映本来就没有任何限制,结果呢?不还是我们港片的天下吗?

  纵然《侏罗纪公园》正在横扫世界,但他们也觉得没什么。

  因为咱们香港还有个杨叶呢,《功夫》在亚洲市场不是就压制住了《侏罗纪公园》吗?

  他们却没想过,杨叶牛逼,关他们屁事。

  事实是1993年以后,港片儿就开始走下坡路,而且越滑越快。

  台湾一开放好莱坞和日本电影的限制,港片在台湾就被打得节节败退。

  很快,台湾就沦为了好莱坞的票仓。

  东南亚、韩国也是一样。

  《侏罗纪公园》大爆之后,好莱坞大片乘胜追击,将港片打得溃不成军,就连大本营香港也守不住了。

  好莱坞大片在香港动不动就能卖三四千万票房,而港片到了后面,能过2000万的都寥寥无几。

  到了1997年,又是一部标志性的电影《泰坦尼克号》横扫全球,香港票房达到1亿1000万,港片彻底没有了还手之力。

  不仅仅是香港,好莱坞打造的“高概念电影”对其他地区的电影来说根本就是降维打击,席卷全球是大势所趋。

  九十年代还发生了一系列的大事,包括马来西亚、泰国的货币风潮、印尼暴乱、97亚洲金融风暴香港被重创、韩国破产……

  这些都对香港的电影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还有盗版横行,也是雪上加霜。

  风行一时的卖片花成为过式。

  别说卖片花,连现成的拍好的港片都没人要。

  这直接导致香港电影的产量锐减,制作成本也变得很低。

  除了陈龙、周星池少数几位有号召力的巨星演出的电影还能维持制作水准,大部分港片的成本和制作周期都被迫压缩。

  香港电影的工业水准迅速下滑,成了粗制滥造的代名词。

  从那时起,香港电影就算是死了。

  但也没彻底死,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嘛。

  杨叶虽然来到这个时代,他也没有办法力挽狂澜,拯救港片。

  因为要抗衡好莱坞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像好莱坞一样搞“高概念电影”对冲。

  但这需要一个实力强劲的本土市场,香港只是一座城市,它没有这个条件。

  杨叶现在只想把香港电影的人才卷走,带到大陆去,让香港电影融入到中国电影中去。

  本时空的中国发展很快,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即将迎来一次飞跃。

  一个强劲的本土市场已经呼之欲出。

  ……

  谈判就此破裂,八大片商不死心,巨登公司的杨登魁建议还是去见一见杨叶,最起码也要见到徐风。

  八大公司跟杨记这些年一直合作愉快,没有什么矛盾。

  这几年香港电影业泥沙俱下,大家都一窝蜂冲上去拍各种烂片捞钱。

  但杨记却比较谨慎,一直严把质量关,都是别人跟风它,而不是它跟风别人。

  八大片商和杨记合作赚了很多钱,这次赴港也不是冲着杨记来的。

  但杨记毕竟是行业龙头,他们希望杨记能够站出来主持公道。

  这些人里面,杨登魁跟杨叶和徐风比较熟,于是由他出面联络。

  却被告知杨叶去欧洲了。

  而徐风嘛,她跟吴思远一起,到珠海去了。

  两位老板在关键时刻却不在香港,不知道是巧合,还是不想掺和这件事。

  八大片商无奈之下,返回台湾,决定跟港片死磕。

  ……

  改开的时候有四大经济特区。

  深圳靠香港,珠海靠澳门,厦门靠台湾……

  深圳和厦门都被带飞了,澳门体量太小,带不动珠海。

  珠海就自己整活,一个经济特区不想着搞工业,搞起了旅游业。

  进入九十年代,当时文化部门在考虑一个问题:经济在改革开放,那文化应该如何发展?

  珠海的李市长向国家建言:珠海环境优美、交通方便,与澳门一墙之隔,距香港不过一个小时的水路,而从台湾飞到珠海,也不过两个小时左右。如果在珠海这个便捷的交通节点上办一个电影节,让三地互相了解、互相交流,岂不美哉?

  早在1992年的时候,珠海发起了一场“珠海国际影视娱乐城研讨会”,邀请了许多名人,探讨在珠海投资建设影视娱乐基地的可行性。

  原时空这场讨论很快就胎死腹中了,而本时空也没啥结果,因为杨叶已经在深圳大肆开发影视基地,珠海没有机会了。

  既然影视基地搞不成,李市长又建议,我们来办个电影节吧!

  李市长找了两岸三地的一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