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九章 这电影……有点意思!

  李辅没有继续在台上扯犊子,该说的都已经说了,时间确实也已经被耽搁了一些。

  所以李辅直接对工作人员吩咐自己开始放映。

  然后下台,走到第一排,他的位置在韩三评旁边。

  坐在边上的人立即站起来给李辅让座,李辅说了几声谢谢,然后走过去做到了韩三评的旁边。

  对着看过来的韩三评点点头,两人都没有说话,目光转向了前面。

  展映厅的灯光全部熄灭,天上的幕布缓缓放下,随后投影仪亮起,光影投射在幕布上,展现出大家熟悉的光标。

  电影,开始了。

  董元是一名专业的影评人,更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影评人,虽然影评人这一身份只是他的兼职。

  他不像一些影评人那般评论一部电影,一般都是拿钱办事,他不缺钱,所以也从来不昧着良心,做一些不愿意的事。

  正因为如此,他的影评用词刁钻,格外犀利,所以很多人都喜欢看他的影评,因为从他的影评之中,可以看见一部电影的真正内涵。

  今天之所以来这里,并不是受到华策的邀请,他是自己来的。

  坐在展映厅靠后的一个角落,这里的位置不是很好,并不是最佳观影区,但无所谓。

  他习惯的从放在脚边的背包中拿出自己常用的笔记本,摊开放在两只膝盖上,然后从自己的上衣口袋里面拿出一支圆珠笔,抹黑在笔记本上写下几个字。

  观《让子弹飞》。

  后排的灯光很暗,但是这并不影响他写字,因为他写字不用看,直接就写。

  神奇的是,即便是这样写出来的字也不显得潦草,反而拍板整齐,如果有人在旁边看着,一定会有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

  他眼睛看着前面的大银幕,目不转睛。

  突然,他注意到两行很小的字。

  【南部华夏,北洋年间。】

  阅片量达到上万的经验告诉董元,这两行字绝对不会无的放矢。

  脑袋疯狂转动,联想着这几个字可能透露出来的信息。

  南部华夏指的是地点,地点在哪儿?

  华夏南方,植被茂盛,空气潮湿,人性粘稠。

  北洋年间说的是时间,也是历史背景。

  时间,北洋?

  董元迅速想到了北洋政府。

  北洋政府是清朝灭亡之后第一个被国际承认的华夏政府,也是华夏历史上第一个以和平方式完整继承前朝疆域的政权。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无力调动袁世凯北洋军的腐朽清廷放弃了调军大权,想要倚仗袁世凯的势力继续苟延残喘,却未想到袁世凯临阵倒戈,成功逼得清帝退位,他自己则摇身一变成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3年10月6日,临世凯更进一步,把临时大总统里的临时两个字去掉,成了正经的布林时大总统,北洋政府至此正式形成。

  1915年,袁世凯又想恢复帝制,废除民国纪元,自己重当皇帝,却遭到全国民众的一致反对。

  ……

  195年12月25日,蔡锷将军在云南起义,发动护国战争,一时之间,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浪潮不可逆转的席卷全国。

  1916年6月6日,57岁身患尿毒症的袁世凯顶着毒夫民贼、窃国大道的美名,苟且而死。

  袁世凯死后,北洋内部分裂成直皖两系军阀,同时,奉系军阀在东北崛起,群龙无首的各方军阀开始相互割据,争权夺利,纵横百阖,是敌是友都难解难分,极低效率的社会管理之下,各种历史从未有过之怪象层出不穷,社会动荡不堪,投机主义贪官横行,匪患频出,不少草莽占山为王,无恶不作。

  只是瞬间,董元便理清了这两行信息所透露出来的背景信息。

  也就是说,《让子弹飞》的故事,正是发生在这样一个封建帝制垮台,各方势力碰撞,军阀开始割据人民新式思想萌芽的蛮荒的过渡时代。

  难道,这是一部讲述军阀混战的电影?

  董元脑海中冒出了这样的想法,不过他并不急着做判断,继续往下看。

  【南部华夏,北洋年间】的八字隐去之后,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送别歌声响起。

  一只雄鹰划过天空,拉开了电影的序幕。

  当夕阳山外山的歌词响起时,六子后脑勺那带着一道大刀疤的脑瓜子贴在了一段铁轨之上。

  他显然是想利用声音在固体中更高的传播效率,来探听远处的火车究竟啥时候才来,为了听得更准确,六子还抬起自己的刀挖大脑袋,掏了掏耳朵,尽显自己当土匪的专业。

  但没想到他下一秒就被啪啪打脸,火车汽笛的巨响声传来,六子猛然回头,原来他连火车来的方向都听错了。

  只见群山环绕之中,一辆冒着蒸汽的火车疾驰而来。

  看到这,董元眼睛又是一亮。

  白马拉着火车?

  马是封建时代的交通工具,而火车则是工业时代的产物。

  这两者组合在一起,董元脑袋中立即联想起了一些历史事件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