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庙里的东西不能卖

  好像是生怕穿帮,老汉连忙介绍:“这是我二弟,呵呵!”

  说着,他还给了一个眼神走进屋子的村民。

  这个村民,正是这座屋子的主人。平时如果有“客人”来,这家的人都是要出去的。

  可是,这次楚健他们来得有点让人没有准备,一时间忘了吩咐,就发生了这种事。

  村民勉强一笑:“是的!我回来拿点东西。几位,不再坐一会吗?”

  他这屋子是干什么用的,他当然清楚,不过,有人出一个月一万元租金,他也就配合。

  “你不是要去庙里帮忙吗?快拿上东西去吧!”老汉赶紧跟村民说道,省得一会李先生等人问几个问题,就问出问题来,节外生枝。

  村民点头,在家里翻出一根拇指粗的绳子,就再次出门。

  “莫老弟,不用送了,保重!”李叔摆摆手说道。

  “好,那李先生慢走。”

  ……

  楚健早就注意到那村民手里拿着的东西,这时候立即跟上去。

  “嘿!大叔,你们村的庙在哪里?我也去上一炷香。”楚健追上后,主动搭讪。

  那位大叔走得更快了。

  “那可能要让你失望了,我们村子的庙重建,暂时不烧香。”

  “哦?那我去看几眼,没问题吧?对了,你手上这东西是签筒?”楚健也加快步伐。

  大叔看了眼手里的东西,这才注意到,自己把寺庙的签筒又拿回庙里。原本,这是准备带回家的,但发生这种事,慌张之下,忘了放在家。

  “嗯!没错!这是签筒。”

  “能让我看两眼吗?”楚健伸手过去。

  大叔想了想,还是递给楚健。

  反正,他不透露那些信息就好,其他的无所谓。

  紧接着,李叔和沈世杰也追了上来,看到楚健手里的那个圆筒,竹子做的。

  竹筒的表面有浮雕,有八仙过海的画面场景,相当精妙。

  签筒表面颜色经过数百年的摩娑抚弄,颜色已经转变成琥珀红色,包浆一流。估计也因为这是寺庙的东西,所以保存得比较完整。

  “大叔,这签筒卖吗?”楚健问道。

  他发现,这个签筒竟然还是明代的。明代遗留下来的竹刻作品相当稀少,尤其是名家名作,常常能拍出上百万的高价。

  竹雕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中最早的品类之一。

  虽然竹雕多为小器,但一器之微,往往穷工极巧,精雕细琢,所以竹雕历来是收藏者的珍爱之物。其与木雕、象牙雕、犀角雕合称为“竹、木、牙、角”。

  近几年来,明清竹雕作品的价格不断攀升,个别竹雕作品的成交价更是达到令人瞠目的天价。

  “不能卖的,这是庙里的东西。”大叔坚决地摇头。

  “五百。”楚健直接报价。

  大叔愣了一下,还是摇头:“庙里的东西,真不能卖。”

  “五千。”楚健立即升了十倍。

  大叔犹豫起来:“这……寺庙的东西,卖了不好吧?”

  “两万,不行就……”

  楚健还没说完,大叔就连忙说道:“正好,庙里的东西也应该换点新的了。”

  李叔和沈世杰直接无语。

  好家伙!

  不是说庙里的东西不能卖吗?

  看来,非卖品都是扯淡,说到底还是钱不够。

  李叔拿上手,看了一会,发现是朱鹤的作品,顿时有点羡慕了。

  要知道,朱鹤刻竹擅长深刻法,为嘉定派竹刻的开山始祖。他竹刻的传世品极少,一件五子戏弥勒竹刻极具代表性,作品形象生动,雕刻五个童子攀爬于弥勒身上,意态十分顽皮。

  朱鹤之后,其子小松、孙三松均为嘉定派竹刻传人,为一时高手,并称“嘉定三松”“竹三松”。

  “竹三松”的作品,在拍卖市场上,几十万都是小意思,通常能破百万。

  “楚哥,李叔的这个盘子怎么回事?”沈世杰则是问道。

  一说到这个话题,李叔都认真起来。就连走在前面的那位村民大叔,也都立起耳朵,心里发笑:“你们被人坑了呀!”

  能设下那样的局,怎么可能拿出真正的宝贝给你们?

  因此,在这位大叔眼中,楚健三个人都是菜鸟,否则怎么会被骗?

  也正是这样,那个庙里的签筒,他两万元就赶紧卖掉。这笔钱,自己留着,以后买一个新的回去,跟庙祝说之前的不小心丢了就好。

  “这应该是毛瓷,李叔应该知道吧?”

  前面的那些话,都是麻木那家伙的,反套路回去。

  “这是毛瓷?”

  李叔当然知道呀!

  毛瓷,指的是专门为毛领导设计制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