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刮目相看

  柳如烟大感头疼,拍卖公司本来就是一个烂摊子,接手的时候还如此不顺利,发生这么多的事。

  顾伟海是拍卖公司的核心人物,他走了,公司短时间内就很难支棱起来。

  当然了,高薪聘请一位资深鉴定师,倒也不是太难。但短时间内,找不到很好的人选呀!

  尤其是现在,事情还凑在一堆。

  “就算是辞职,也让他来一趟公司。”柳如烟说道。

  眼前的这个纠纷,必须要尽快解决,否则影响公司的声誉。

  柳如烟把楚健等三个人留下来,都是昨天进过库房的人,一名古董护理师,一名文物修复的老师傅。

  在大家看来,“凶手”就在他们三人当中。

  楚健无意间瞥见,周志明对他露出戏谑的眼神。

  进入库房后,楚健看到地上的碎片。为了保护现场,柳如烟特意让人别动那些碎片。

  楚健的左眼不经意地看了两眼地上的碎片,忽然愣住了。

  “好,你们三人,现在逐一跟我交代,昨天进来后,具体做了些什么。”柳如烟开口道。

  “慢!柳总,我能先看一看这些碎片吗?”楚健连忙说道。

  柳如烟虽然不解,但还是点头:“那你先看,注意将碎片放回原地。你们两个先说。”

  楚健捡起最大的一块,也就是碗底的那块,还保持着完整,款识还在。

  瓷器的款识,从宋代就开始有了。

  那时候的款识,主要内容有作坊标记、工匠姓名、制作年份、吉祥语、宫殿名称和宫廷用瓷专用款铭等。

  自明代开始,瓷器的款识装饰逐渐盛行,且不断的丰富完善,成为瓷器工艺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成为我国鉴定瓷器的重要依据之一。

  楚健手上这块,款识是“乾隆年制”。

  清朝的瓷器,以乾隆时期的最贵,所以一只粉彩瓷碗价值上百万,丝毫不意外。

  在清代年款中,某某年造的“造”字基本看不到了,而几乎是“××年制”和“大清××年制”的年款。

  在形式方面,一般都是六字双行款和四字两行款。年款的边框,有单线圈、双线圈、单方框等多种形式,同时也有无边框的年款。

  对瓷器了解的人,就应该清楚,乾隆一朝,官窑瓷以“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用得最多,三行六字楷书款在祭红等器物上较为常见,两行六字楷书款在白地红彩等品种上虽有,但很少能见到,“乾隆年制”四字篆款及楷款也用的极少。

  楚健一共在这些碎片中找到四处破绽,无论是款识,还是瓷胎、釉面,又或者绘画,都有问题。

  这件瓷器,周志明看不出是赝品,楚健还相信。

  但顾伟海也看不出?那真是奇怪了。

  “柳总,你们先过来,这瓷器有问题。”楚健喊道。

  有问题?

  柳如烟等人很诧异,护理师眼底闪过一丝担忧。

  “什么问题?”

  柳如烟接手拍卖公司之前,就对整个拍卖行分析过,清楚楚健的鉴定能力,并不认为他能看出什么来。

  “这是一件赝品。”楚健很肯定地说道。

  护理师忍不住开口:“不可能吧?顾大鉴定师都鉴定过,你比他还厉害?”

  “我厉不厉害,不是重点,重点是这件赝品的破绽挺明显的。就拿这款识来说,‘乾隆年制’用得极少,而且,这一横不会那么长。

  再说这釉面,有贼光。刚入行的新手都知道,瓷器釉面光泽太亮的不能收藏,这是瓷器刚出窑炉的现象。

  还有这瓷胎太薄了点,要知道,乾隆时期的瓷器比雍正时的要厚一点,比康熙时的又要薄一些。

  我们这里就有雍正时期的瓷器,你们可以对照一下。

  奇怪,周志明看不出是赝品能说过去,但顾伟海看不出?”楚健有理有据地分析。

  这番表现,惊艳了在场的三个人,尤其是柳如烟。简直让她刮目相看,看来,资料显示有误。

  又或许,平时楚健不爱表现,所以大家才不知道他的本事。

  最后,柳如烟听到楚健的疑虑,心思急转起来,结合今天发生的事,一个猜测涌上心头,顿时脸色沉下来。

  她莫名地相信了楚健的判断,这就是一件赝品。

  周志明和顾伟海替公司拉了一件价值上百万的拍品,然后离奇地碎了,接着就是瓷器的主人找上门,要求赔偿,而顾伟海也在这时候提出辞职。

  这些串联在一起,柳如烟越发觉得自己的猜测没有错。

  她二话不说,掏出手机就报警。

  见柳总报警,护理师顿时慌了。

  “柳总,报警的话,对我们公司不利呀!”他赶紧劝阻。

  柳如烟深深地看着这名古董护理师:“你现在坦白,还有机会,等警察来了,性质就变了,你的机会只有一次。”

  她是个聪明人,岂能看不出这人有问题?

  “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