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280
,一般和大麦水,食物只有一些汤、鱼和沙拉。
伯克利也是一个话题人物,在他“王者归来”的那段时间,所有小报都卖疯了,大家都想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和叔父的关系如何,以及一些阴谋论,譬如是他的叔父买通了强盗,将他的父母置于死地……对于伯克利家的财产到底花落谁家,还有不少俱乐部和报纸专栏开了赌局。
不夸张地说,那段时间里,伯克利公爵就是最有名气的贵族,哪怕已经过去好几年了,再提到他的名字,都能唤醒所有看客的记忆——原来是他啊,那个被叔父害死全家差点自己也死掉结果坚强地回来挫败叔父阴谋的小可怜。甚至还有一位知名作者受此影响,为其创作出一部类似《复仇记》的故事,当然,作者可不承认他灵感来源于哪。
“没错,”编辑们纷纷道,“我们应该找人去坎贝尔家外面蹲着,我想伯克利公爵恐怕很快就会上门拜访坎贝尔家,或许过几天,我们就能在考文特花园剧院看到他们了。”
对于小报们的关注,艾琳娜也是很有危机感的,她写完给伯克利公爵的邀请信后,就立马开始思考一个能让小报编辑们转移视线的主意。
就昨天和雷金纳聊天,她获得了一个人名,上个世纪,一位名叫莫特的伯爵,就是在妻子去世之后,娶了一位女仆为夫人。这给了艾琳娜很多灵感,她决定借用这样的事件,来构思一个爱情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就叫W先生和J女士吧,艾琳娜在笔记上写下这两个人名。
当然,如果想要投给小报,用她惯常使用的小说形式,就显得格格不入了,不过没关系,她有自己的方法。
“我的曾祖母在一位贵族家里当女仆,”艾琳娜给自己捏了一个女仆后人的身份,“在她离世后,她的遗产留给了我的祖父,其中一本日记本兜兜转转留给了我,怀抱着对曾祖母的好奇,我擅自翻开了她的日记,而在这一本日记本里,记录着一个以她的视角所看到的故事,我并不知道她说的是真是假,但我想要选取其中一些日记,将这个感人的爱情故事分享给你们。”
在创作小说时,需要考虑读者的接受程度,以及可能对社会产生的影响。然而,如果将其包装成“某某的日记”,那么这种风险就大大降低了。毕竟,大家都知道,现实生活中的故事往往比虚构的情节更加离奇。
接着,艾琳娜便用日记的形式,开始编这个W先生和J女士的爱情故事。
日记的主人公是一位普通的女仆,过着普普通通的生活,突然有一天,她发现自己的同事,J小姐,突然开始回避和主人也就是W先生的相处了。
“10月8日,J小姐又把花瓶撞倒了,”艾琳娜用女仆的视角写道,“她总是那么活泼可爱,她的笑声在大厅里回荡,然而,最近几日,她却变得沉默寡言,屡屡出错,我不知道她身上发生了什么,只希望她能早日恢复往日的神采。”
“10月15日,W先生最近的心情不好,我想,他或许是想念那位早已去世的夫人,这几天,他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大发雷霆,我们不得不躲得远远的,不知道为什么,女管家总将J小姐安排给W先生端茶倒水,我感到十分困惑,女管家说,J小姐的侧脸看上去很像夫人。我很为J小姐感到担忧,希望W先生看到她的脸,能对她好一些。”
替身文学get。
“10月30日,J小姐似乎不再愿意继续为W先生服务了。她跟我提起几次想要离开这里,老实说,我完全可以理解她的想法。尽管W先生是一位慷慨的雇主,但他确实不算平易近人。如果她没有雇主的推荐信,她又能去哪里呢?又该如何谋生呢?我真希望她能好好考虑一下,不要草率地做决定。”
“11月2日,我实在太震惊了,我必须要将我看到的事情写下来,不然我担心我迟早有一天会忍不住,将这件事情说出去,一旦被其他人知道,我可就完蛋了。”
“所有人都知道,W先生在失去妻子之后,变得冷酷无情,不近女色,与女士们说话从来不会超过三句,”艾琳娜努力往上堆料,“直到有一天,我看到W先生将J小姐堵在墙角,猩红着眼,掐着她的腰,“亲我一口,命都给你。”
红眼掐腰给命文学,这还迷不死你们?
第265章 编辑震惊
艾琳娜当天就将这篇短小的给命文学寄给了《镜报》, 她的动作得快点,因为小报大多是日刊,可能昨天晚上刚跳完舞, 今天他们就收到了消息,明天就会登上报纸了。
私人邮差的速度也很快,不过黄昏时分, 这篇文字便已经和其他消息一起,摆在了编辑们的桌上。
不过, 忙碌了一整天的编辑们已经将当天收到的消息校对、排版并送到印刷厂了。此刻,新的稿件只能等待明天的审校。正因如此, 编辑们在工作结束尚未下班的闲暇时光,难得有心情翻看这些新到的稿件。
其中不乏有一些小家族的八卦, 他们看得津津有味, 不过, 这些小家族除非发生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否则恐怕很难占据报纸宝贵的版面。
“咦, ”一位年轻编辑发出惊讶的声音,吸引了其他编辑的注意, “怎么了?发现了什么有趣的新闻吗?”
“这里有一篇……呃,日记,”年轻编辑面色复杂地说,“怎么说呢, 内容挺……新鲜的……”
其他编辑纷纷围拢过来,然而围过来的人数实在有些多,加上那张纸只有一张,除了站在他身后的能看到些许文字,其他人根本看不到具体内容, 众人只能催促这位编辑:“为什么不读出来给我们听听呢?”
通常情况下,编辑们会在发现有趣的新闻时直接召集大家,然后朗读出来,以便大家利用各自的“见多识广”来判断消息的真实性。
“啊?我读吗?”看着这篇日记,年轻编辑迟疑地问。
“你在扭捏什么啊?”大家催道,“之前不都是这样的吗?”
都工作那么久了,早该熟悉这套流程了,怎么今天一副十分不好意思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