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4章 将近酒

才大家既然品尝了美酒,就以美酒为诗题作诗一首,一盏茶时间为限!下面开始!”

  林风心想自己穿越以来,有些诗词都是保留曲目,就等着大场面用上。

  端王中秋赏月宴的时候用了三首。

  这个招亲大会全天下精英汇集,此时不用更待何时?

  林风立刻挥毫脱墨,洋洋洒洒地写了起来。

  “时间到!下面按照出场顺序来念读自己的诗词,台上的文机阁的贵客为评判。”

  按照出场顺序,第一个念读的是大乾国的宇文成,他朗声道:

  肝肠百炼炉间铁,富贵三更枕上蝶,功名两字酒中蛇。尖风薄雪,残杯冷炙,掩清灯竹篱茅舍。

  “好诗!”

  “……”

  众人为之鼓掌赞叹。

  文机阁的开言大师说道:“不错,此令开篇,即用一个简洁的鼎足对,指出意志犹如久经锤炼的钢铁,而富贵功名则宛若枕上蝶和酒中蛇,虚幻缥缈。后半部分直言隐居时困顿窘迫的生活:一幢破旧的竹篱茅舍屋外寒风刺骨,雪花飘飞;屋内残酒剩菜,寒气逼人。一边用剩酒残羹果腹,一边则只能在竹篱茅舍中,在如豆青灯之下苦读。宁愿清贫,不改其志,依然鄙薄世俗追求,自守高尚的人生节操。”

  他忍不住问道:“传闻宇文皇子幼年曾经漂亮在外,不知有没有此事?”

  于文成点头道:“是的开言大师。”

  “难怪能写出这样励志的诗词,原来是有亲身经历啊。”

  下一个是大乾国助阵之人宋业,他的诗词也赢得了满堂喝彩。

  不过相对于于文成还是有差距的。

  “……”

  “下一位,大楚皇子李元昊。”

  李元昊昂然而立,朗声念读道:

  裁春衫寻芳。记金刀素手,同在晴窗。几度因风残絮,照花斜阳。谁念我,今无裳?自少年、消磨疏狂。但听雨挑灯,攲床病酒,多梦睡时妆。

  飞花去,良宵长。有丝阑旧曲,金谱新腔。最恨湘云人散,楚兰魂伤。身是客、愁为乡。算玉箫、犹逢韦郎。近寒食人家,相思未忘苹藻香。

  “好!”

  “好诗!”

  “……”

  在场众人掌声雷动。

  开言大师说道:“似乎是志得意满的心境,但车马轻裘,锦衣玉食,换不来佳人一盼,正是富贵景象,凄凉心境,两相对比,自然引发词人无限伤感。此词冲破了一句之中“一声不许四用”的戒律,词中常出现四平声句和五平声句。如“消磨疏狂”,“犹逢韦郎”均为四平声,而起句“裁春衫寻芳”则是一个五平声句。

  此词多用平声和拗句。全词一百零一字,平声字便占了六十四个。拗调平声使声音舒徐平缓,也直接影响到词的艺术风格。运用双声叠韵。这使词的节奏更为舒缓,声情更为低抑,充满凄音,适于抒发哀怨的悼亡之情。”

  摄政王方怡喜笑颜开,“李元昊号称文武双全,果然不是盖的。”

  “哼,林风在诗词歌赋方面从来就没有输过。”千千说道。

  方怡淡淡说道:“我就不信他就没有失手的时候……”

  “下一个,大楚国助阵之人林风。”

  楚宏义先带头欢呼起来,“诗神!诗神!”

  不得不说,楚宏义这个洒脱王爷确实能活跃现场气氛。

  林风也不拿他写的诗稿,端着酒杯直接走到场中央,先一口干掉杯中酒,然后朗声道:君不见,青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好!”

  林风只念读了这两句,便有人高声叫好。

  林风的专属评判,文机阁的副阁主又说话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登高纵目,借以起兴。大楚的青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如此波澜壮阔的现象,大河之去,势不可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果说前二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悲叹人生苦短,而又不直言,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神态宛如画出。将人生由少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之事,把原本就短暂的说得更为短暂,与前两句把原本壮阔的说得更为壮阔,是“反向”的夸张。这个开端可谓悲感至极,却又不堕纤弱,可以说是高大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力量。”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副阁主眼睛更加明亮,“人生得意须尽欢,这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又似乎并没有得意,有的是失望与愤慨,但并不就此消沉。是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一个令人鼓掌赞叹的好句子。“有用”而且“必”,非常的自信。于是,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透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入世的积极的态度。

  “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又是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