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大夏龙印

  经吴队长这一打岔,恐怖的气氛消散不少。又都是大老爷们,阳气也足,最主要是身后没退路。

  只能硬着头皮从洞口滑到石桥上,排成一字长蛇阵,站在石桥最中央避免看到下面的白骨堆,一步一挪的向中央的巨塔走了过去。

  我心里想的是这里会不会是智仁妖道用避尘珠改命换运,杀人祭祀之处,于是问道:“吴队,这里是不是小鬼子地图上的打红叉标记骷髅头的地方?”

  吴队长拿着便携式辐射仪看着上面的数值,摇摇头说:“不知道,可我觉得应该不是。那幅地图是军用地图,七八十年前的军用地图还没有现在民用地图详细,但绘制的方式跟普通地图完全不同。

  重要的是,在骷髅头标记处有明确的经纬坐标和等高线。

  经纬度于小悬空寺是差不多,可地图上的等高线标记是负数,负数代表在海拔之下。

  小悬空寺的海拔估计也得一千五百多米,咱们进了寺庙,下行十多米到了山洞中,再上行撑死了也就是百十米。而且数值上显示,这里并没有什么辐射。”

  他指了指中央的巨塔继续说:“虽说这里有一圈陪葬坑,但这里的海拔绝对比一千五百米高,跟目的地的标注完全不一样。我对历史没什么研究,也能看出来这地方很有价值,等回去上报单位,让陈教授李教授他们分析一下吧。”

  我点头称是,在来时的车里也看过那幅地图,经纬度坐标只有整数,但这东西差0.1的精度都能差出去好几公里,森滨弘介来中国刺探情报的时候可还没卫星呢。

  又认为此方空间白骨虽多,但四周的场景物件并不像隋唐时期,也没有那种标志性的白骨泥砖,反而要早很多年,这时也定下心来,应允道:“嗯,挺古朴的,倒有些像商周时期祭祀之地。”

  看着护栏上的石板刻着鬼画符一般的文字,因为最近一段时日,经常跟令狐秀媛在一起的缘故,对文字的类型传承研究不少。

  只觉得这些文字十分独特,有的如同龙蛇起舞,有的像蝌蚪旋扭,比虫鸟古篆和道家符箓还难以辨认。

  又比甲骨文更显得原始古朴,与其说是文字,不如说是一个个类似舞动的火柴人壁画更为贴切。

  心里不由一惊,暗自猜测,难不成这是传说中的大夏龙印?

  据令狐秀媛所说,夏朝是中国史书中的第一个的朝代,但相关的史料都是来自后世记载的文献,如《史记》《左传》等。

  其开国夏禹,是在大禹在阳翟为“夏伯”后而得名,“大夏”从一个地名,演变为部落名,再然后变成国朝名。

  但这些记载早就将夏禹神化,更像一个神灵而不像帝王。究竟有没有夏朝这个朝代,在历史界和考古界还尚无定论。

  残存下来的证据也仅有长沙岳麓山顶的禹王碑和平江县的《夏禹书》。但禹王碑是宋嘉定年间翻刻,秉着孤证不立的原则,不能解读,也不起什么作用。

  于是打开手机摄像,把护栏石板上残存完好的文字录了下来,令狐秀媛最喜欢研究这些无头无脑的东西,等出去以后给她点小惊喜。

  众人越过古桥行到前方的广场上,手电向上扫去。

  巨大高耸的通天石塔比在远处观看更为雄伟壮观,如同一根接天连地的巨树更古长存在此,站在它下面好似蚍蜉蝼蚁,看了几眼就觉得这巨塔要向我脸上倾倒一般!

  目光所及,就见洞顶的缝隙离巨塔顶部极近,从缝隙中都能看到外面夜空中闪烁的星辰。不由揣测,站在上面搭成人梯,或许就可攀到缝隙里脱身出去。

  这时打头的田国栋举起土铳,对准广场前的石板,慌张喊了一声。

  “有人!”

  我们几个顿时吓的不轻,连忙蹲下躲在石桥两侧,靠着护栏石板缩着脑袋,生怕是山魈出没,再扔出一串手雷来。

  等了许久,四周静的令人发慌,偷瞄半天哪有人啊,忍不住伸出脖子问田国栋。

  “田老弟,啥情况,哪有人?”

  田国栋脑门子上全是汗,手握着土铳动也不敢动。

  “你看,就在石板后面。”

  我拔出丛林刀,从侧面绕了几十步向石板后看去。

  手电光一照,发现一个人影躺在地上,一动不动生死不知,头附近还露出些许白色。

  “唉?田小哥,那是不是小薇?”

  田国栋闻言放下土铳,快步跑了过去。

  我们也跟着他往前走,等到了近前,发现这人影根本不是小薇,而是一具穿着深蓝色工作服的白骨。

  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小薇肯定没事,说不定早就回去了。”

  田国栋也不答话,唉声叹气的走到一旁。

  吴队长觉得周围死人这么多,也不差这一具白骨。说了一句:“估计是哪个盗墓的土贼误入这里吧。”

  正要招呼众人攀爬螺旋状阶梯继续往上。

  我突然停在原地,看着白骨工作服上的胸口绣字。

  [西山矿务局-蒙山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是?太原西山煤矿的人?蒙山?!蒙山大佛的运煤隧道。

  那股好奇的心理作怪,忍不住又蹲下仔细打量一番。

  “吴队,你们先等等,我看看这个。”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