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刘家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棂洒进院子,刘家小院显得分外温馨。庭院中央的石磨旁,吕雉正俯身择菜,动作娴熟干净。几个月的相处下来,她早已习惯了这里的作息与生活节奏。
刘季的嫂嫂抱着孩子坐在院中的小凳上,手里拿着针线活,时不时抬眼看着吕雉,嘴里打趣道:“弟妹,你这手脚真是巧,比咱们老刘家的人还利索。”
嫂嫂最近在学吕雉在家学的针线织法,对她十分钦佩。吕雉也体会到她母亲教导她针线技艺时严厉的苦心。
吕雉微微一笑,将手中的菜放进木盆里,抬起头回应道:“嫂嫂夸得太过了。这些日子在家里吃得多,做些活计也是应该的。”
吕雉做针线活已经厌烦了,倒是更喜欢择菜做饭这些以前没有做过的劳动。
嫂嫂笑得更开怀了:“哪里有人这么说话的,你可别谦虚,咱们老刘家都服气你。老三那混小子命好,能娶到你。”
吕雉脸上泛起一丝淡淡的红晕,低头继续择菜,心中却涌起些许复杂的情绪。这些天,她渐渐感受到这个家庭的温暖,也开始适应刘家与她从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刘太公从屋里踱步出来,看到吕雉在忙活,立即摆摆手:“闺女,这活儿你别干了。择菜、烧火这些粗活儿,交给你嫂嫂和孩子爹!”
嫂嫂放下手中的针线,笑着应道:“爹,您别急,我这就去。弟妹,别忙了,回屋歇歇。”
吕雉赶忙起身,拦住嫂嫂:“没事的,我来吧,嫂嫂忙了一早上了,还是歇歇吧。”
刘太公站在一旁,捋着胡须,眼中透出一丝欣慰:“好闺女,咱们老刘家有你这样的媳妇,是真正的福气。”
吕雉微微低头,轻声说道:“这是我该做的。”
刘季从外头大踏步走进院子,手里提着一个新打来的水桶。他看到吕雉正忙着择菜,赶紧放下手里的活儿走了过去:“哎,吕小姐,咱家是没供养好你吗?不是跟你说不干活也行吗?这活儿怎么能让你来干?”
吕雉抬起头瞥了他一眼,淡淡地说道:“刘亭长,家里的活儿大家都做,怎么就轮不到我了?”
刘季乐呵呵地挠了挠头:“你是嫁到我们家的大小姐,自然不用干活。再说了,你看我不就天天不干活吗?那天跟你说了,咱家不讲什么每个人必须有用,没用也挺好。”
吕雉还是那句话,“这是我该做的。”
刘季叹了口气,这份责任感其实是吕家给吕雉留下的一些桎梏。吕雉这个人不做点东西,就会缺乏对自己价值的认可。会觉得自己可能变成一个被抛弃的人。
恰如吕太公为了和刘季拉近关系把她抛到刘家。
她总是隐隐有种感觉,感觉自己会被抛弃。
她心中不安,所以手上不闲。
这是和刘季完全不同的思维,刘季从来都不质疑自己的价值。
所以刘季不做农活也能认可自己,也不会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他第一眼就看出了吕雉身上的这种特质,所以新婚的那天晚上劝过她。
但是那份怕被抛弃的不安是吕雉十几年不断形成的心理。
这些思路如电一般在刘季脑海里闪过,刘季摇了摇头还想劝劝吕雉。
但是他想了想,算了,不说教了。感觉没有她的经历非要说教也挺恶心人的。
“我说白了,我白说了。”
吕雉扑哧一笑,终于被他逗得眉头舒展了些。
嫂嫂在一旁看着,忍不住笑道:“老三,你也别光贫嘴了,快去把院子里的柴火劈了,午饭还得煮呢。”
刘季假装抱怨:“哎呀,这才几天啊,我怎么成了全家的苦力了?”
“你就是苦力。”刘太公在一旁凉席上喝茶,冷不丁插了一句,院子里顿时响起一阵哄笑。
刘家的风格直爽且热闹,而吕雉从小长大的吕家则是规矩和权谋并存的地方。这种转变让吕雉感到有些难以适应,但她发现,这里没有吕家的那种压抑与束缚,更多的是一种让人放松的自由感。
有时候,刘太公会跟她唠家常,提起刘季小时候如何顽皮、如何被训得满村子跑。吕雉每每听到,都会忍俊不禁,偶尔还会反问刘季一句:“你小时候这么淘气,怎么现在看起来像个正经人了?”
刘季总是耸耸肩,笑得一脸无赖:“正经?哪有,咱家正经的那是大哥,我就是让大家开心点。”
这个家虽然简单粗糙,但它却带着一种最纯粹的爱。每一个成员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互相扶持,互相成全。
吕雉的眼神渐渐柔和了下来,尽管她曾是吕家备受压抑的女儿,但如今,她开始感受到一种久违的轻松与真实。空气中菜叶的清香与锅里的柴火味交织,让她感觉自己正逐渐融入这个家庭,也慢慢找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归属感。
刘家的小院中充满了欢声笑语,吕雉初嫁时的拘谨早已散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融入家庭后的温暖与自在。刘季每日忙于驿站的事,偶尔也会在家中陪着父亲和兄弟们喝酒闲谈,嘻嘻哈哈地讲些市井趣事,逗得吕雉也不自觉地莞尔。吕雉的心虽未全然敞开,但在这平凡又热闹的生活中,她渐渐找到了一丝从未感受过的踏实。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对新婚夫妻虽在性格上大不相同,却在生活中形成了微妙的平衡。刘季的幽默和随性,让吕雉学会在忙碌中释怀;而吕雉的冷静和精明,则为刘家的琐事增添了一份秩序。他们一起整理柴禾,一起赶集置办家用;吕雉会为刘季补衣做饭,刘季则乐呵呵地帮她打水、劈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