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绝不屈服

  回过头我们再来说南边的战事。

  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之后,潘美率领宋军东进直扑南汉的北方重镇韶关。这下可就突破刘鋹的底线了,潘美这样做摆明了是不想让他继续活了。大怒之下,刘鋹派李承渥领兵十余万前去增援韶关,誓要在韶关与宋军一决生死。

  这个数字是比较惊人的,前面的四州之兵加上伍彦柔的水军至少也得有五万人,潘崇彻那里还有三万,这会儿李承渥又带了十余万,另外再加上驻守国都的军队,南汉的总兵力加起来已经是远远超过了二十万。可以这样说,李承渥带出这十余万人完全就是来跟宋军拼命的,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说这是南汉的存国之战其实毫不为过。

  李承渥这个人该怎么说他呢?你要说他是个孬种显然不对,毕竟他是来跟宋军决战的且也敢于跟宋军决战,可你要说他是一个优秀的军人就有点扯淡了。到了战场,他没有选择闭关坚守,而是主动与宋军列阵交战,一个人有自信和勇气敢于面对和挑战强敌是值得称道的,可这也要看实力吧?就像伍彦柔那样不去考虑实力对比,只凭借匹夫之勇就想一战论输赢其结果只能是兵败身死。李承渥倒是没有那么傻,他不止有匹夫之勇,因为他的实力远远超过了伍彦柔,他有十万大军,而且他还有在他看来冠绝当世的重型武器——大象。

  如果说战马和骑士皆身披铁甲的骑兵是古代战场的装甲部队,那么骑在大象背上的象兵又是什么呢?至少在体量上这是比骑兵更吓人的重装骑兵了吧?块头是足够的大了,可象兵在机动性上面远逊色于骑兵,但李承渥又不是来把宋军赶尽杀绝的,他只求能够打败宋军就行,说白了,他是来防守而非进攻的,有大象足矣。

  十万大军,手中还拥有重型武器,而对面的宋军只是步骑混杂且以步兵为主,至少在牌面上来看,南汉军队是处于优势地位的。不过,就像古今中外的许多看似实力严重不对等但结果却让人出乎意料的战例一样,这场战斗的过程和结果同样令人大跌眼镜。

  两军对垒,战场上军旗猎猎,一片肃杀之气。南汉这边顶在最前面的就是他们的大象军团,每头大象上面坐了十几个南汉大兵,每人手里都拿着很长的兵器,进入战阵之后视情况或砍或刺。这些大象如果冲过来,宋军估计跳起脚来也拿这些坐在大象背上的南汉大兵们毫无办法,而且还会被对手扑哧一下就给解决了,继而造成全军的恐慌和溃退,这就是南汉人臆想中的画面。

  估计这些骑在大象背上的南汉大兵们此刻也是意气风发,建功立业的机会就在他们的眼前,只要冲过去甚至不需要他们动手,这些宋军就会被大象撞翻在地或者被踩成肉饼。那么,潘美的应对策略是什么呢?很简单——弓箭。潘美将全军的弓箭手集中到一起,他让这些人列阵于大军的阵前。

  南汉人终于是发动了进攻,大象军团迈着沉重却又格外有力的步伐向宋军冲了过来,一时间宋军只觉得天地间顿时地动山摇。战马冲锋的时候即便前面是箭矢如雨可也照样一往无前,直到被射死或是突破对方的防线,可大象呢?如果这些大象也是那样,那么宋军这一天的结局也就可想而知,大象的皮比战马厚,可它能厚到不惧弓箭吗?这些问题现在都没有答案,但答案马上就会出来。

  当大象军团进入宋军弓箭手的射程之后,随着主将的一声令下,宋军这边射出去的箭如铺天盖地的蝗虫一般向这群大象扑了过去。潘美之前在阵前集中了军中的所有弓箭手,不说一万人,五千总有吧?五千支箭一批又一批地射向大象,这是什么画面?大象又会是什么反应?

  大象可不是战马,这是动物中的贵族,身子骨金贵得很,而且战马还可以有铁制面具甚至铜制面具保护脑袋,可大象因为鼻子太长脑袋太大在这方面就没法有效地提供面部护具,这箭头扎在脸上和鼻子上可是死命的疼。或许这些大象以前也被弓箭给伤害过,但它们显然没见过这么密集的箭雨。那怎么办?还能怎么办?前面的宋军还在不要命地放箭,大象们一看这架势调转屁股转身就跑。

  有带头的就不怕没有跟上来的,南汉的大象军团瞬间乱成了一锅粥。这大象一转身,庞大的身躯在高速运动中这么一转身让象背上的那些南汉大兵们全都摔了下来,在这之后他们的结局就惨了,只能是被大象给活活踩死。大象这么一顿乱跑,后面的南汉步兵们也跟着遭了殃,南汉的大象军团开始反噬南汉的步兵,只是片刻功夫他们就被撞翻踩倒一大片,后面的人为了保命也只能拼命地跑。

  这个时候如果宋军还待在原地看好戏那可就真的成了傻子了,潘美当即下令全军出击掩杀过去。这些宋军可能这辈子还没打过这么容易的仗,地上躺倒一大片,他们过去只管抡起刀子就砍,这跟砍瓜切菜还有什么区别?结局还用说吗?这一战南汉军大败,史书的记载是——“承渥军大败,承渥仅以身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十几万人都报销了,那守卫韶关的这些人还会抵抗吗?这显然不现实,宋军就此一举趁势拿下了韶关,而且还抓住了南汉韶关刺史辛延渥及南汉朝廷里的谏议大夫邹文远。这一次潘美没有杀他们,他让辛延渥回去给刘鋹带话,无非就是劝刘鋹赶紧投降。

  韶关的失守让南汉朝廷震恐万分,这意味着广州就此一马平川再无险要可以拒敌。不过,刘鋹这时候显示出了足够的硬度,他拒绝投降,他觉得自己还没有到山穷水尽的那一步,他还想再拼一把,这一次他把自己的防御阵地选在了都城以北不远处的马迳。就在家门口,他要在这里跟宋军进行终极的决战。

  于是,刘鋹在短时间内又拼凑起了一支六万人的军队,而带队的将军竟是一名上了年岁的宫女梁鸾真的养子,他的名字叫做郭崇岳。这里面的信息量可是真够大的,而这又还用说什么吗?大战在即,国家存亡之际,举国需要一个奔赴国难的将军之时竟然要由一名老宫女出面举荐她的养子,而且这人还得肩负起国家存亡的重任。

  刘鋹可不管这些,现在唯一能用的人就是这个郭崇岳,不用他还用谁?他任命郭崇岳为招讨使,另外还给他配了一员大将植廷晓,由他们领着六万人前去抵御宋军。这个植廷晓早年也是南汉的一员名将,可后来见刘鋹如此不着调也就辞官回家了,但这时候他再次被刘鋹想了起来,可问题就在于他让郭崇岳做了一把手,经验丰富的沙场老将反而被摁在了第二把交椅上。

  说来也是悲哀,绝大多数的人不论在任何时候——哪怕是快要山穷水尽之时心中所想到的那个帮手都是自己信得过的人,而非有真本事但却不愿意附会自己的人。在这种事情上,无论是明君还是昏君,也无论是官宦贵人还是普通平民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