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皇命终难违

眼神里饱含暗示之意。

  褚怀亮微微颔首示意放心,待其走后当即向贺若钦说起了分兵之策,欲请后者联名上书。

  贺若钦本就有意固守潼关,如今又有良策,自然愿意。

  于是,不到日落,又一封奏疏呈到了天佑帝面前。

  这封奏疏核心内容只有一个:姚天君为逆,彦知节凶顽,人心不附,宜持重相待,分兵河北,不出数月,贼势瓦解,一战可擒。

  见是贺若钦与褚怀亮联名,天佑帝也陷入了犹豫,召心腹重臣商议。

  杜进用以为此策稳妥可行,李怀仁亦出言附和,而卢之浩却道:“贼众数十万,经年未平,反据雒阳而建伪朝,使士民不安!潼关有精兵十余万,若今日不出,明日不战,劳师费财,坐待贼敝,臣恐官军且将自敝矣。”

  双方各持己见,一时争辩不休。

  天佑帝愈见犹疑,只得挥退几人,闷声道:“朕再思量一二,卿等且退。”

  翌日,影卫来报,叛军攻城不利,士气低迷,故而已撤军退往雒阳休整,只留四五千人屯兵陕州以备官军。

  闻言,天佑帝再次召见心腹重臣商议。

  这次却是卢之浩抢先说道:“贺若钦等坐拥十万精兵,便是不能收复雒阳,亦当收复陕州!四五千贼兵,岂能畏如蛇蝎,徒惹天下笑话!”

  李怀仁却是轻斥一声,反驳道:“彦知节用兵已久,岂能无备?此必是叛军诱我出关,不可轻动!”

  话落,杜进用亦道:“贼军远来,利在速战;官军据险,利在坚守。不若坐守雄关,待贼内变,再行出兵不迟!”

  话音未落,殿外内侍来报有潼关奏疏送到。

  王一安赶忙出去,旋即手捧奏疏呈递御前。

  天佑帝一看,又是贺若钦与褚怀亮的联名上书,针对的正是叛军退却一事。

  其意与李怀仁、杜进用一般,亦料定此乃叛军诱敌之计,大军但应固守,不宜轻出。

  天佑帝默默放下奏疏,心中天人交战,好不烦闷。

  一面是他急需一场大胜来弹压蠢蠢欲动的野心者,一面又是多数重臣劝他固守潼关的谏言。

  理智告诉他,固守潼关,乃至分兵河北是平灭叛军的良策。

  但强势了大半辈子的他却不愿向叛军示弱,而固守潼关不出在他看来就是在向叛军示弱。

  况且,他也担心雒阳失陷的影响不断扩大,最终使得南方也出现动乱。

  南方,尤其是江南乃是大周的财赋之地,断然不可在此时出现任何闪失,否则朝廷将再无力平定河北。

  左思右想,反复权衡后,天佑帝终是采纳了卢之浩的谏言。

  见此,李怀仁还欲争辩,却被杜进用暗中拉住。

  他已看出来皇帝主意已定,多劝无益,反而容易招致祸端。

  况且,贺若钦、褚怀亮皆是知兵之人,潼关大军主动出击未必就会战败,只不过并非当下的最优策略罢了。

  于是,一骑快马直奔潼关,带去了天佑帝决意出兵的旨意。

  潼关,议事厅。

  贺若钦面无表情地看着手中的圣旨,而褚怀亮也坐在一旁神情凝重。

  待傅明献送走传旨内侍回来,见状只觉气氛格外压抑,不由说道:“两位将军,为何都是如此神色?”

  褚怀亮没有说话,贺若钦却是看向傅明献,徐徐道:“明知前面有个坑,殿下想避开,背后却不断有人推着殿下往下跳,殿下会作何感想?”

  闻言,傅明献顿时明白了,但这话他却不好接,毕竟推人的那个是他父皇,这个帝国的统治者。

  这时,褚怀亮长叹一声,开口道:“君命难违,老将军,咱们还是想想如何跨过这个坑吧。”

  二人还未商议出个所以然来,又一道圣旨到了,随圣旨一并到的还有一枚金牌。

  那金牌上刻有“如朕亲临”四字,乃是皇命的最高等级,亦昭示着皇命不可违。

  圣旨的内容很简单,出兵!

  送走传旨内侍后不久,又一道圣旨到了,同样伴着一枚金牌,同样是催促出兵。

  一日连发三道圣旨,足见天佑帝意志之坚决。

  “罢了罢了,明日出兵吧。”

  贺若钦接了圣旨,仰天一叹,颇有些力不从心之态。

  天佑二十八年,八月十八,潼关大军出动。

  褚怀亮亲率三万凉州军为前部,贺若钦率兵十万为主力,齐王傅明献领兵两万留守潼关,另有阴世师、公孙云绦从旁辅佐。

  大军十三万,号称二十万,循着崤函古道东进,兵锋直指雒阳。

  此时,驻守陕州的彦从武闻得潼关大军出动,不由喜道:“大事可成矣!”

  随即,他便火速将消息送回了雒阳。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