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40

r />
  这些比项羽和章邯的性命贵重得多。

  天幕之外的秦人终究没有埋骨新安的亲属与同袍,故而能够如此轻易地散去怨恨。

  ………

  章邯再无恃才之傲,向章台宫处稽首。

  此生此世,章邯为太子所用,万死不敢辞。

  项羽一声不吭地擦枪。

  他不认为坑杀秦卒有错, 但他也不知道为什么看到秦二的作为,会觉得心里堵得慌。

  ………

  陈平轻叹一声。

  项羽坑杀二十余万秦卒,这是不死不休的仇恨。

  秦二招降他, 代价将是被所有秦卒、以及秦卒的亲属怨恨。

  那时的秦人不知道秦二将是亘古未有的圣皇。

  他们只会觉得秦二视秦卒的性命于无物, 甚至恨她胜过恨项羽章邯。

  若她没有提前处理好民愤,招降项羽之日,就有可能变成再次举世反秦之时。

  此局难破, 秦二却成功破解。

  因为时机——她在两年后才招降项羽。

  即便早就知道她将永免秦人徭役, 在看到她将坑杀之罪揽于己身、以国力弥补秦卒伤痛时, 他依旧深受触动。

  那时的秦人却是第一次听到“直系血亲永免徭役”这般石破天惊之语。

  民心归矣。

  但陈平并不认为秦二获取民心,只是为了两年后能够顺利招降项羽。

  战场之上刀剑无眼, 她又怎知项羽能活着被招降?

  正如天幕所言, 新安城祭最重要的目的应当是成为军功爵制改革的基石。

  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

  被坑杀的秦卒直系血亲永免徭役, 那其他为秦战死的秦卒呢?

  将永免徭役作为改制内容,秦二对军功爵制的改革将会获得所有秦卒的拥护。

  此为造势。

  ………

  萧何面色沉重。

  秦历15年, 项羽坑杀降卒二十余万。

  两年后项羽降秦。

  这段时间足够秦人放下对项羽的仇恨吗?

  就算秦二以新安城祭获得民心,但招降项羽一事还是太过冒险。

  极易引发民变。

  两年时间,远不足以让秦二获得如今这般声誉,那时的秦人不会视她为圣皇。

  若秦二向他问策,萧何必定会建议她诛杀项羽,以全民意。

  ………

  蒙恬、李信等秦将羞愧难当。

  他们猜到太子招降项羽的原因了。

  蒙恬北却匈奴七百余里,但远远做不到歼灭匈奴,面对的还不是有精骑三十万的匈奴国。

  即便是现在的大秦,精骑也不足六万!

  数年内战后、人口锐减八百万的大秦必定凑不出六万精骑。

  又怎么去侵吞匈奴?

  项羽在与韩信的一战中,以三万骑兵打穿韩信四十万军阵。

  想必在此之前也展现出了极高的率领骑兵作战的能力。

  是秦将无能,才让项羽此獠得以苟活!

  ………

  嬴云曼知道项羽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之称。

  但此前她并不清楚项羽究竟有多勇。

  她也是在天幕上看到项羽以三万骑兵破韩信四十万军阵,才确定他在率领骑兵作战方面的卓绝天赋。

  所以才会传令各关津放行,准许项羽前往上郡。

  只要项羽在与韩信决战之前展露出哪怕一半的水准,天幕上的秦二都必须保下他。

  项羽无疑是对付匈奴骑兵的最佳选择,没有之一。

  杀项羽,可平民愤收民心,却会让大秦在对匈奴作战时付出更高昂的代价,将有更多秦卒战死异乡。

  招降项羽,受秦民之怨。

  嬴云曼知道,为了活着的秦卒,她甘受此怨。

  至于有可能发生的民变——不,那不可能发生。

  直系血亲永免徭役,这是秦二世的承诺,且已经施行两年。

  造她的反,谁敢保证这项政策还能继续推行?

  被坑杀秦卒的血亲不可能反她,再怎么怨恨也不会造反,甚至会阻止他人造反。

  加上军功爵制改革必将纳入“永免徭役”,秦军也不会反她。

  这就是她敢受民怨的底气。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