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140


  难不成还真有两万多百姓?

  不过也是,以天兵的性子,必定不屑于在这种事情上撒谎。既然都要威胁皇帝了,就说是两万天兵,他又能如何?没有必要用百姓的名义做掩饰。

  但李纯心里还是不舒服。

  他虽然不知道“道德绑架”这四个字,但也能隐隐感觉到,这仍然是一种威胁,只是更隐蔽、更柔和。

  也更难招架。

  那可是两万多流落在外的大唐百姓,而且还连先人遗骨都带回来了,要是说不许他们回乡安葬,那唾沫星子就能直接把他这个皇帝淹死。

  可是答应他们入境,那三万人直接散开,就完全脱离朝廷的掌控了。

  这里面可是有六七千天兵的!

  看似分散开之后造不成任何影响,但是按照李吉甫的推断,天兵应该是有某种方式直接联络的,到时候悄无声息摸到长安附近再集结起来,他们又该如何应对?

  李纯越想越气,也是越想越怕,下意识地将视线转向了侍奉在一侧的俱文珍。

  裴垍一眼看见,顿觉不妙。陛下对他们这些臣子的信任已经降到了最低点,更愿意倚重宦官了。若是在这件事上再失去话语权,文官集团的处境就十分堪忧了。

  他连忙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距离除夕只有三日了。”

  他本意是想提醒皇帝,如果要允许这些人入境,那最好就是像雁来奏折上说的那样,在除夕之前就让他们过来,如此也算施恩。反正都要答应,没必要拖延。

  但很显然,跟将语言的艺术这项技能点满的李吉甫相比,裴垍简直就像是个零级的新手。

  他不开口还好,一开口李纯更加气闷。

  怎么,那郭雁来仗着手握大军威逼于他也就罢了,现在连他的臣子也要逼他了?

  他冷声道,“卿之意,是要允她所请了?”

  裴垍一顿,这才意识到自己根本没有考虑过另一种可能。

  但皇帝显然不想答应。

  他顿时为难起来,正待组织语言,就听翰林学士李绛上前道,“陛下,有这么多百姓愿意归乡,可见人心思唐。陛下统御万方,必不忍使这些百姓流落在外,不如尽早让他们安顿下来,以收人心。”

  “不错。”裴垍连忙跟着道,“且西域的唐人,都是当年从山东、河北一带招募的健卒及其家属,乡里之中想来还有不少亲眷故旧,尽早令他们归乡安顿,也好让天下人知晓陛下仁慈。”

  总算没说“要是不让他们回来,只怕那些亲属故交听到消息也会心生不满”了。

  李纯继续沉默。

  其实他也知道,并没有另一个答案,必须要答应,他气闷的也是这个。

  眼看朝臣已经想尽快进入程序,无人顾虑皇帝的情绪,俱文珍这才从容出列道,“这都是大家仁德感天,才令人心思归。不过纵然要让这些百姓入境,也不必这么着急。俗话说,事缓则圆,这般急切,万一出了岔子就不好了。老奴愿代大家前出陇州,去看望这些大唐子民,以彰显大家的仁德,也可安定人心。”

  到底是不是百姓,去看看就知道了。

  李纯的脸色一下子就好看了,点头道,“可。”

  这下文官都坐不住了,纷纷请旨想要同去。

  见李纯神色冷淡,俱文珍便又道,“说起来,那位雁帅虽说是安西主帅,却也是故燕国襄穆公主的血脉,算起来还是大家的表妹。不如从宗室之中选一人为宣慰使,也好一叙天伦之情。”

  总之不让文官去。

  李纯其实不太想认这门亲戚。

  要是兵权能收回来,那自然好,就算给她封个公主也是应当的,但天兵显然不会听令于别人,那这门亲戚认回来,就是给自己添堵了,还不如只是普通的藩镇。

  但出了吐突承璀的事情之后,李纯忽然意识到,如果安西军也跟其他藩镇一样无法掌控,那么拉近安西军首领跟李唐皇室的关系,并不是坏事。

  既然雁来至今仍维持着对朝廷的尊重,凡事都按照规矩来,那他也要给出相应的态度。

  所以俱文珍这么说,他也没有拒绝,思量片刻便道,“既是自家人,自然不能怠慢,就让邓王代朕走一趟吧。”

  众人闻言,脸上表情各异。

  邓王李宁,就是皇长子,也是李纯目前属意的太子人选。

  第132章 她简直比皇帝这个正统更像正统!

  赶在除夕之前, 皇帝的使者抵达了陇州。

  然后尴尬地发现,雁来和她带来的人都还在秦州境内。而且不是边境交界处,而是就在秦州城附近。

  队伍里有皇长子邓王, 他们肯定是不可能冒险进入吐蕃境内的。

  但他们是来接人的,送信让人过来见他们,似乎也不合适。

  何况俱文珍可是在皇帝面前保证会亲眼看看那些“流落西域的大唐百姓”究竟是什么样子, 若是至此而返, 那这一趟就白辛苦了。

  俱文珍一咬牙,决定将邓王留在陇州,自己过去。

  他知道其他人肯定也不想去, 所以根本都不费这个事, 一句“保护邓王”安全,连梯子都给他们搭好了。

 &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