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150
p;就算皇玛法在他年少的时候对他展露过的少许温情,但也早就是很久之前的事了,且随着时光的流逝变得模糊不堪。
后来,皇玛法更是为了谋夺耿姨娘的长生之法,对阿玛越发变本加厉、言语越发刻薄。
那个时候他时常有个阴暗的想法,要是耿姨娘在的话除掉皇玛法,那该有多好,那他们也不用这般战战兢兢了。
现在皇玛法终于死了,弘晖只觉得压在头顶上的那块巨石终于消失了。
只是在皇玛法驾崩之前,他却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想不到的决定。
他把皇位传给了阿玛了。
这样一道圣旨,别说阿玛没有想到,就连众叔伯和满朝大臣都没有想到。
毕竟这些年,皇玛法对阿玛的态度,满朝文武都是看到的,可以说是相当不待见。即便最后两年,皇玛法对阿玛的态度有所好转,但是也并未表现过任何要传位给阿玛的迹象。
但是这道圣旨,是所有文武百官、王公大臣的见证下,皇玛法亲口所述,甚至以防万一还留下了遗诏,上面明明白白写着皇四子胤禛的名字。
哪怕有人再不愿意、就连阿玛也不愿意,也不得不登上了那个让众人抢破脑袋的皇位。
弘晖记得,阿玛登基的前一天晚上,养心殿所有人的太监宫女都被赶了出来,只有阿玛一个人在殿中。
等到第二天他再进去的时候,整个殿中的瓷器玉器被砸了一地,就连坚硬无比的黄花梨宝座都碎成了木渣,整个场面就像是狂风过境了一般。
阿玛则是青了一只眼睛坐在现场唯一一只完好的椅子上,一脸的苦笑。
看到如此匪夷所思的场景,弘晖突然想起了在耿姨娘离开后的第四年,他曾经问额娘,耿姨娘是不是真的不会再回来了?
他记得额娘当时是这样回答他的。
“回来?她又何曾离开过?”额娘说这话时,脸上的笑容既轻松又神秘。
当时的他还有些不理解这话的含义,但是现在,他似乎有些明白了。
阿玛最终但是登上了皇位,成为大清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年号雍正。
登上皇位的阿玛每天都异常忙碌,他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地满满的,每天不是在处理朝政,就是在处理朝政的路上。
不仅如此,在阿玛登基后的第二个月,他就被封为了太子,每天都被阿玛带在身边学习处理国事,似乎丝毫不担心他会抢夺自己的权利。
如此急迫,让他有种莫名的错觉,好像是阿玛的时间不多了,这才如此着急让他能尽快熟练这一切。
雍正元年,阿玛发布上谕十一道,历举官场种种积弊,整顿吏治,并施行耗羡归公和养廉银、摊丁入亩的措施,增加财政收入。
雍正二年,青海平叛胜利,阿玛政权趋于稳固,开始惩治八叔九叔一党,削宗籍和圈禁。这埋藏了十几年的仇恨终于有了彻底的了结。
并发布了《御制朋党论》,严禁党争。
雍正三年,阿玛处置了隆科多、年羹尧等人,进一步加强了中央的权利。
雍正四年,阿玛开始对朝中各部官吏进行裁简,裁减了大批冗员。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
雍正五年,阿玛为平定西北,对准噶尔部用兵,并于西藏实施驻藏大臣制度。
雍正六年,开展火炮研制工作,并加强海军建设,并开海禁。
雍正七年,设立军机处,进一步加强皇权,并实施移民政策。
雍正八年……
雍正九年……
雍正十年……
这十年,阿玛就像一台不知劳累的机器一样辛劳,而阿玛的这一系列改革措施,更是让本因皇玛法晚年怠政而逐渐糜烂的大清又重新焕发了生机,并且越发地强大起来。
此时的大清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似乎一切都在好的方向发展。
阿玛似乎也很高兴,但是这种高兴,却更像是一种完成了任务似的高兴。尤其在雍正十年春,皇玛嬷薨逝之后,他感觉阿玛身上的最后一块枷锁也没了。
弘晖犹记得,这一年的除夕,阿玛似乎格外的高兴,难得饮酒的他那天喝了个酩酊大醉,谁都劝不住。
正月里更是每天都会召见了很多宗族里的长辈叔伯进宫叙旧,像三伯、十三叔、十四叔等,那些天更是常常进宫来陪阿玛喝酒、聊天,阿玛甚至还去看望了被圈禁的大伯。
不仅如此,阿玛还抽出时间陪他下棋、赏花,逛园子、甚至关心起他平日生活的起居来,让他好好照顾自己、好好孝顺额娘。
这一切就好像阿玛突然意识到这些年来对他忽略了,想要尽量弥补。
弘晖觉得,他应该要觉得开心的,但是实际上,看着这样的阿玛,他心中的忧虑却一天多过一天。
这一切太过反常,就如同是在交代身后事一般。
而就像是印证了他的猜测一般,正月刚过,阿玛就驾崩了。
阿玛去世的那天,是一个很普通的早上,伺候的宫人叫阿玛早起上朝,但是喊了好几声都没有见回应,进去一看,发现阿玛已经断气多时。
而在已经早已没有呼吸的阿玛床头边,则放了一份遗诏,就好像对于这场死亡,阿玛早就做好了准备一般。
他不相信阿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