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绸缪未来

  在大西政权灭亡之后,清军和南明军队在四川反复厮杀,也造成了大量人口死亡。此外,四川本地军阀的倾轧、三藩之乱等也都是四川人口大规模减少的原因。

  到康熙中期,即十七世纪末,四川地区的人口降到历史最低点,统计“男丁”一万出头,整个四川地区人口顶多十万。

  后来,康熙皇帝下达了号召百万人口大移民前往四川定居的旨意,即“湖广填四川”运动,使得四川的人口逐渐得到补充和恢复。

  想到此处,秦思源只觉心中的怨愤如汹涌的浪潮,难以平息。

  他深知,在这乱世之中,自己的第一步至关重要,那便是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强大势力。

  唯有如此,方能击败那些四处流窜、为非作歹的流寇,护住四川的元气与根基。

  只有保住这片土地,才有可能逐鹿中原,将那鞑虏斩尽杀绝。

  在这一瞬,秦思源的决心犹如磐石般坚定。

  既然上天让他在这个时代重生,那他定要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让中华民族在这个时代崛起,

  昂首挺胸地站立于世界之巅,成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

  他要让华夏的旗帜飘扬在世界的每一寸土地,让华夏成为真正的日不落帝国。

  然而,美好的愿景虽在心中激荡,但现实的处境却如冰冷的枷锁,束缚着他的手脚。

  如今的他,不过是一个在家族中无权无势的庶子,而且才十二岁,秦家的势力他又借用不了。

  这种开局秦并不喜欢,以他的能力如果穿越到一个普通人身上是最好的,完全可以复刻一下朱元璋的经历。

  可惜还有一个老娘,让他不敢无所顾忌只能另想办法。

  深思熟虑之后,秦思源认定,眼下的突破口只能从外公那里寻找。

  保宁卫,虽说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名不见经传,在史册中难觅其踪迹,但在当下这个时代,却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着。

  保宁卫驻扎在距离剑门关不远处的地方,据兵册上的记录,拥有五千六百兵力。他们肩负着守卫剑门关、保卫保宁府的重任。

  他的外公李战林,膝下原本育有两子一女。

  可命运弄人,两个儿子先后染病离世。如今,在这世上,他唯一的孩子便只有秦思源的母亲。

  母亲是李家长女,两位舅舅虽已病故,但都各自留下了子嗣。

  只可惜,那些表兄弟们年纪尚幼,尚未能撑起家族的重担。

  如此想来,或许自己能从外公那里寻得助力。

  想到便付诸行动,秦思源快步走到桌前,拿起桌上的毛笔,饱蘸墨汁,开始专心致志地写信。

  他清楚地记得,再过二十天,便是外公五十一岁的寿辰。

  去年,外公五十整寿之时,大操大办,热闹非凡,他与父亲母亲都曾前往参加那盛大的寿宴。

  不过今年,想来不会再如去年那般大肆操办。

  而他写这封信的目的,便是期望外公能派人前来邀请母亲与自己前往为其祝寿。

  如此一来,他便能与外公促膝长谈,定下发展的根基。

  秦思源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以自己当下的身份,哪怕是迈出府门一步,都需向家里报备。

  更不必说,要前往七八十里之外的保宁卫,那更是难上加难。

  在他前世,交通高度发达,去往同样的距离,不过几十分钟的车程。

  可在如今这个时代,没有个一两天的时间,根本是痴心妄想。

  这个时期虽然有官道,但是年久失修,行走起来十分不便。

  而且,沿途还有很多剪径强盗,都是一个威胁。

  写好信件之后,秦思源小心翼翼地将信纸折好,揣入怀中,抬脚向着前院走去。

  来到前院,秦思源一眼便看到了三管家福伯。

  福伯乃是跟随母亲一同进入秦府的老家人,多年来,一直忠心耿耿。

  自从两位舅舅离世之后,外公对自己唯一的女儿牵挂备至,关怀有加。

  特意安排了十个亲兵,长年驻守在陪嫁的店铺里。

  他们主要的任务,一是传递书信,二是在有突发状况时,负责保护他们母子的安全。

  福伯瞧见秦思源走来,脸上立刻绽开了欣喜的笑容,三步并作两步迎了上去:“三少爷,您没事了吗?哎呀,真是老天爷保佑啊,看到您安然无恙,老奴这心总算能放下了,没事真是太好了!”。

  秦思源微微一笑,眼中闪过一丝暖意,说道:“多谢福伯关心,我已经没事了。此次前来找您,是有一事相托,我想让您帮我送一封信给我外公”。

  福伯听了秦思源的话,没有丝毫犹豫,接过信郑重地揣进怀里,说道:“三少爷放心,老奴一定尽快将信送到老爷手中。只是少爷,您在府中近日可要小心些,老爷和大夫人他们肯定还会上来逼迫的”。

  秦思源眼神一冷,说道:“福伯,我心中有数。这段时间也辛苦您多照应着母亲。等此事办成,我们的日子定会有所改变。”

  福伯点点头,眼中满是坚定:“三少爷,老奴明白。只要是为了您和夫人好,老奴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对了,少爷,您给老爷信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