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漂亮的女配角

也可以随时不喜欢,就像对待一件物品一样,随时可以抛弃。然而,爱却不同。爱需要付出、需要责任、需要坚持。

  杜心蕊一生都未曾感受过被爱的滋味,或许她能招人喜欢,但却始终无法得到真正的爱情。这种感觉,无疑是令人心生悲凉的。

  或许,我们都应该反思一下。也许,之所以无法被爱,是因为一些外在的原因。毕竟,人人都难以超脱世俗的束缚,包括爱情。然而,爱情却从未降临在杜心蕊身上,她甚至不知道真正的爱究竟是什么滋味!

  令人遗憾的是,他们竟然是同志。这个事实,或许是导致杜心蕊无法得到真爱的原因之一。但无论如何,每个人都有追求爱情的权利,即使这条路布满荆棘,也不应放弃对爱的渴望。

  关于同志情感中一些难以言喻的私密之事,确实存在着许多让人羞涩的方面。然而,医学研究已经明确表明,男性同性恋并非一种疾病,我们绝不能将其与心理变态或精神障碍相提并论。

  事实上,男性同性恋者往往出现在高学历、高精神文化滋养的环境中。这意味着这些同志在接受过度的精神文化熏陶后,开始追求一种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也就是寻求灵魂伴侣。这种精神层面的交流和共鸣,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相较而言,男女之间仿若天堑般的差异,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亦或是对世界认知的大相径庭,都使得他们在相处和相爱的道路上横亘着难以逾越的鸿沟。男人在女人身上仿若盲人摸象般难以寻觅到某种精神上的情感共鸣,进而产生如坠深渊般的巨大心理落差。而对于那些背负着童年阴影的小男孩而言,情况或许更为错综复杂。他们宛如迷途的羔羊,可能因童年时期性取向的混沌,而对同性男人的气质产生如溺水者对浮木般的依赖感和如火山喷发般强烈的情感需求。这种情感需求在他们成长的漫长岁月中,或许会如影随形,并如涟漪般波及到他们的恋爱选择和人际关系。

  同志宛如繁星点点,种类繁多,每一对同志都似独一无二的案例,其心理状态更是千差万别,恰似每片树叶都独一无二,纹理脉络虽错综复杂,却又截然不同。性格犹如基因的烙印,深深镌刻其中,性格的形成,绝大部分取决于先天的禀赋,而后天的思维变化,亦可能因与基因的巨大反差,而如火山喷发般引发某种行为上的剧变。然而,从基因学的角度审视同性恋,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尤其是同志情缘的遗传几率犹如被施了魔法一般,大得惊人。在同志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无论是领养的受到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还是自身携带同志基因的,长大后几乎都无一例外地成为了同志。同志们在社会上承受着如山般巨大的社会歧视和社会压力,相比之下,这个社会对女同的包容度犹如大海之于小溪,略胜男同一筹。在许多外国通过审核的影视作品中,对女童的描写多半如诗如画,唯美清新。

  而对于男同而言,其感情世界却犹如那错综复杂的迷宫一般,相较普罗大众,接受女同或许轻而易举,然而接受男同却着实令人信心不足。曾经,众多社会学者宛如那振臂高呼的勇士,站在同志的角度,向社会发出呐喊,呼吁给予同志更多的生存空间。与此同时,与之相伴而生的诸多艺术作品,犹如那璀璨的星辰,在影视艺术从诞生到繁荣的历程中,始终闪耀着光芒。这个世界,并不缺乏为同志们维权的声音,所缺的,乃是那切实为同志们维权的社会行动。

  在 2000 年之后的某一年,一些西方国家犹如被施了魔法一般,颁布法律明文宣布同志合法化,尤其是男同志的合法化,然而,这其中却并不包括女同志的合法化。这仿佛是一个精心设计的谜题,法律出于人性主义的考量,没有判定女同合法化,反而判定同志合法化。这无疑是当今全球男权社会的真实写照,想要在男权的重压下争取女权主义,犹如攀登陡峭的山峰,路途艰险无比。女人似乎命中注定只能是这个世界的装饰品,而非主宰者。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