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大丫的语气里充满了威胁

  喜宴到两点半才结束。

  办的很是热闹,整个金庄的户家都来了。就连外庄也有过来喝喜酒的。

  这些年,金德顺到处出礼,但自家一直也没有事情可办。

  每出一次礼,老婆子金周氏一张脸拉成了鞋拔子。

  老婆子不高兴,但金德顺也得去出礼,毕竟出门都要见面的,人家有喜事,不能因为自家没事情,就不前去捧个场,随个礼,他做不到。

  和他同龄的人家,都儿孙满堂,有的甚至都见了第四辈重孙的面,他羡慕呀?

  常常愁的睡不着觉,因此头发都愁白了。

  他与老妻金周氏只育有一女一儿。

  不是他们没有生育能力,而是因为金德顺在金明刚出生没有多久外出时,被抓了壮丁。

  这一去就是数年。

  原本家里人以为金德顺是凶多吉少了。

  后来收到他写的家书,才知道他还活着。

  得知他被强行入伍参加国民党军,一次战役,国军吃了败仗,他被八路军俘虏过来。

  解放后,他又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

  战争结束,退伍回来,被政府安排到徐州军区工作,担任电话接线工作。

  有一次,因电话线路被大风刮断的大树砸毁,他与战友去抢修线路时,因是下雨天,不小心从电线杆上跌落下来,摔伤到腰部,经过保守治疗,他的腰部就挺直不起来。

  于是他就选择退伍,就把家里读了五年书十八岁的女儿送去当兵。

  女儿进了军区,就学习了医术,后来又被调往兰州军区,成了军医,就在那里成了家,千里遥远,往返家里就不方便了,一年之间只有在春节前后回来一趟家。

  儿子因自己不在家,一次发热有些烧坏了脑子,好了之后,就不如先前那般聪明灵利,好大了,连个数都数不好,看着不憨,但一说话就暴露了缺陷,虽不是憨子,但也不算是正常之人。

  先前说了两个精明的姑娘,人家进门之后,在他家过了半个月就回了家,就再也没有回来。还说他就是不知如何人道的傻子。

  后来本地的姑娘就再也没人愿意同意嫁给他。

  就这样一拖就是十年。

  转眼三十多岁了,金德顺愁啊!

  后来又时兴买蛮子,先是四川的,后来又是贵州云南广西的。

  那年轻的小姑娘,还有小媳妇儿被人贩子一批又批拐过来。

  得知被拐来这边是找婆家,也只能认命了。

  可是,即便是外地的女子,只要和金明拉几句呱,人家死活就是不愿意嫁给他。

  四年前,金明的姐姐,金慧云从兰州回来,带了一个哑巴女子。

  那女子二十七八岁,长的白白胖胖的,长相很是富贵。

  端看她浑身上下穿着,就知道她的家庭定也是挺富有的。

  她若坐在那里不出声,别人不会以为她是哑巴。

  来之后,她应该是不习惯这边上茅房吧?就毫不避讳外人,随地大小便。

  从这一点上看出这个哑巴脑子还是有些不太正常。

  不管这女人是憨是哑,金德顺只想着对方能为自己儿子生个一儿半女的,也算是留个后了。

  无论怎样,金德顺都让老婆子待哑巴好一点,千万不能嫌弃人家。

  在老周氏不懈努力下,金明如愿以偿把三十六年的童子鸡给发挥出来它的最大作用:耕耘,播种!

  哑巴的身体是健康的,正常的。

  两个月后出现了孕吐。

  这下子可把老两口乐坏了,好吃好喝地侍候着哑巴,也禁止金明再与哑巴同房。

  九个月之后,哑巴生了一个六斤男孩。

  孩子生下后,老周氏没让孩子吃哑女的奶水。

  生怕孩子也会成为哑巴。

  每天就是煮羊奶,或者是到庄子里去找奶吃。

  哑女的奶水很充足,两个粮仓被胀的如两只大葫芦,哑女难受,又说不出来,就哀嚎大哭。

  老周氏生怕哑女会胀个好歹来,就让金明用嘴去吸。

  谁知金明这一吸,还吸上了瘾来。

  只要一有空,就趴在哑女的怀里去吸奶水。

  因为不用哑女给孩子喂奶,老周氏也没有给哑女好服养,渐渐地她的奶水就不足起来,原先圆润白胖的身体,一下子消瘦起来。

  哑女生的那小金孙被老周氏精心喂养到三个月。

  忽然有一日,那孩子啼哭不止,肚胀如鼓,可把老两口吓坏了。

  就抱着孩子步行四里路,坐了渡船去垓上医院给孩子检查。

  经检查,老医生说小娃肚内有胀气,消化不良引起的。

  就仔细询问小孩都吃了什么,老周氏说她口嚼了一些鱼肉和发面馍,喂了孩子。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