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140
洛阳,董卓肯定会亲自来。”
第136章
从董卓的角度来看, 洛阳几乎是被四面合围了。
除了西面的白波军有心腹大将李傕守着,暂时能让他稍微松口气外,北面的河阳津、小平津、孟津三大渡口,东面的旋门关,南面的伊阙关、大谷关、轩辕关都是通往洛阳的战略要地,同时也是他需要布置兵力防守的地方。
而其中距离洛阳最近的, 便是黄河水上的三大渡口,因此这里布置的兵力也是最多的。
根据姐妹俩的分析,单纯作战胜率来看,当然是南面的三关最容易被突破, 历史上记载孙坚进入洛阳便是走的伊阙关。
但那里现在算是袁术的地盘, 袁绍的关东军不可能舍近求远是一方面, 绕道南路需要经过东路的徐荣又是一方面。
而东路的徐荣兵力虽然不及北面,但是曹操刚刚在徐荣那里吃了败仗, 以袁绍的性格,他就是输,也要输给董卓,因此东路袁绍肯定也不会去碰。
这就有些麻烦了。
要知道袁绍这次发的四万兵中, 几乎一半都是本地征召的新兵,这些人说是士兵,其实就是手拿武器的饥民。
袁绍在酸枣拖了那么久,军中粮食早被吃得七七八八了,每次征来新一批的粮食,都是那些联军的旧部们先分,余下些带味道的稀羹才给新兵们,喝个水饱都不够,更别说训练了,曹班在段宁的军营里看了一圈,都怕他们被风吹跑了。
而剩下那些真正可以作战的两万部曲中,姐妹的部将占了一半有余。
四舍五入一下,就是说姐妹这一万两千兵,要对付董卓部署在洛阳以北的三万兵力,而且还是三万补给充足、训练有素的京畿守兵。
“硬碰硬是肯定不行了,就算是胜了,我们也折损不起。”段宁道。
“如果用计呢?”曹班问符柯。
姐姐这边的最大的谋士不在,不过自己这边也是不缺智囊的。
戏志才在酸枣憋得都快长蘑菇了,曹班一回来就到她帐里问什么时候能出兵,说他已经和彭放沙盘、实地大小规模演练了不下百次,北、东两路攻董卓的计谋也有十余条可供挑选。
“预估最低战损在百分之三十到四十间。”符柯回答。
姐妹对视一眼,还是太高了。
对于她们这样小基数的兵力来说,折损三分之一,几乎就很难在短时间内再次发兵讨董了,战机一旦延误,牵一发而动全身,所有的部署都要重排。
虽然姐姐在凉州田庄和并州保留了部分实力,但曹班这边因为分兵辽东,同时考虑到讨董后的据点建设,几乎出动了全部的有生力量。
即使是预知一部分历史,她们每走一步,也伴随着巨大的沉默成本。
室内光线渐渐暗了下来,姐姐将案上的铜灯台,挪到面前,拿起桌上的剪子,剪短灯芯,小小的火苗重新在她的双眸里跳动起来。
“你说历史上孙坚打进了洛阳,他是怎么做到的?”
妹妹盯着烛芯道:“董卓的两个手下不和,互相传递假情报,给了孙坚机会。”
姐姐好奇道:“哪两个聪明蛋?”
“胡轸,还有一个是……”妹妹抬眼,看了看段宁身后的吕布。
吕布还在想着段宁问出话他怎么听不太懂,被曹班幽幽地扫了一眼,一脸莫名其妙。
段宁见妹妹不说话,也抬起头:“还有一个是谁啊?”
曹班轻咳一声:“还有一个忘了。”
“忘了?”段宁挑眉,显然是不相信,但也没深究,“那情况有可能再现吗?”
一般来说,历史事件再现都是姐妹要重点考虑的情况,姐妹来到这里二十年,蝴蝶翅膀是有的,历史的必然也是有的。
曹班摇头:“几乎不可能。”
这么一想,那个聪明蛋不仅给了孙坚攻入洛阳的机会,最后还亲手杀了董卓,或许当初不招进来,反而比较方便呢,呵呵……
所以也不能指望孙坚从南路攻入洛阳逼董卓回援。
“啊——那这样的话,还是要打嘛,又要打仗了真真呜——”姐姐抓了抓头发,双手扑过木案,拉住了曹班的手,“求安慰。”
身后传来一阵异响,段宁和曹班十指相扣,回头见吕布张着嘴,跌坐在地上,发冠都歪了。
曹班呵呵一笑,紧扣十指,对姐姐道:“我还有个主意。”
姐姐温柔地弯了弯眉眼:“宝贝你说。”
“我们打的是董卓不是洛阳,既然想让董卓分心,我们就搬走他最在意的东西。”——
姐妹连夜将计划敲定后,第二日便收到了袁绍的战前会议通知。
果不其然,袁绍计划走北路攻小平津。
小平津属于河内郡管辖,河内郡太守高睢是个骑墙派,袁绍在酸枣拉起讨董大旗的时候他没来,后面见董卓的军队不敢渡河到北面来,觉得董卓不足为惧,就加入了袁绍的讨董阵营,才将前线往西推进到了渡口边。
袁绍把段宁和曹班都叫来,却不与她二人商议,而是直接拍板——以段宁手下猛将吕布领五千人为先锋,段宁率一万人为右翼,曹班和辛评各领一千五百人为后军,余下二万五千人随袁绍坐镇中军。
这个安排显然是针对曹班,后军是负